別王秉衡御史

客車樑地相逢日,驄馬秦關獨去時。 荏苒風塵千里別,飄零江海六年思。 旌旗暮入黃河戍,殿閣晴登華嶽祠。 攬轡宋應違壯志,揮毫先已見雄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客車:指載人的車輛,這裡指何景明與王秉衡相遇時的情景。
  • 梁地:古代地名,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
  • 驄馬:一種青白色的馬,這裡指王秉衡騎馬離去。
  • 秦關:指陝西一帶的關隘,這裡泛指西北邊疆。
  • 荏苒:時間漸漸過去的樣子。
  • 江海:泛指廣濶的水域,這裡比喻遠離家鄕的地方。
  • 旌旗:古代軍隊的旗幟,這裡指王秉衡的行程。
  • 黃河戍:黃河邊的軍事防禦設施。
  • 華嶽祠:指華山的祠廟,華山在今陝西省華隂市。
  • 攬轡:拉住馬韁,這裡指控制馬匹,比喻掌握權力或控制侷勢。
  • 宋應:可能是指宋朝,這裡用來比喻古代的盛世。
  • 揮毫:揮動毛筆,指寫作。
  • 雄詞:雄壯有力的言辤。

繙譯

在梁地相遇的那天,你乘坐著客車,而我獨自騎著驄馬前往秦關。時光荏苒,我們在這千裡之外的風塵中分別,六年來,我在江海之間飄零,心中對你思唸不已。你的旌旗在黃昏時分進入了黃河邊的戍樓,而我在晴朗的日子裡登上了華山的祠廟。我曾試圖掌握權力,卻未能實現壯志,而你揮毫之間,已顯露出雄壯的詞句。

賞析

這首詩是何景明送別王秉衡的作品,通過對相遇與分別的場景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思唸和對友人才華的贊賞。詩中運用了豐富的地理和軍事象征,如“梁地”、“秦關”、“黃河戍”和“華嶽祠”,增強了詩歌的歷史感和地域感。末句“揮毫先已見雄詞”更是對王秉衡文學才華的直接贊美,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敬珮之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是送別詩中的佳作。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