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黔國公

萬里山川開百粵,十年戎馬暗三巴。 伏波銅柱衝炎塞,橫海樓船出瘴沙。 鴻雁不傳天北字,瓊瑤空憶日南華。 飄飄奉使金門客,目斷銀河八月槎。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黔國公:指明朝時期的一位貴族,黔國即今貴州一帶。
  • 百粵:古代對廣東、廣西一帶的泛稱。
  • 三巴:古地區名,指巴郡、巴東、巴西,今重慶一帶。
  • 伏波:指東漢名將馬援,曾被封爲伏波將軍。
  • 銅柱:馬援在征討交趾(今越南北部)時所立的標志,象征著漢朝的疆界。
  • 沖炎塞:炎塞指南方炎熱之地,沖表示穿越。
  • 橫海:指橫渡海洋。
  • 樓船:古代大型戰船。
  • 瘴沙:指南方有瘴氣的沙地。
  • 鴻雁:古代常用來比喻傳遞書信的使者。
  • 瓊瑤:美玉,這裡比喻美好的書信或消息。
  • 日南華:日南是古代地名,華指華夏,這裡泛指中原地區的美好事物。
  • 奉使:奉命出使。
  • 金門客:指在金門(古代指宮門)出入的使者或官員。
  • 銀河:天河,這裡可能指銀河般的江河或比喻遙遠的地方。
  • :木筏,這裡指船衹。

繙譯

萬裡山川展開了百粵之地,十年的戰亂使三巴之地變得黯淡無光。伏波將軍的銅柱穿越了南方的炎熱之地,橫渡海洋的樓船從瘴氣彌漫的沙地出發。鴻雁沒有帶來北方天空的信件,美好的消息如同空憶日南的華美。我作爲奉命出使的使者,在金門之外,望著銀河般的江河,八月裡船衹已經遠去,我衹能目送。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作爲使者遠赴邊疆的景象,通過對山川、戰亂、銅柱、樓船等元素的描繪,展現了邊疆的遼濶與艱險。詩中“鴻雁不傳天北字,瓊瑤空憶日南華”表達了對家鄕消息的渴望與無奈,而“飄飄奉使金門客,目斷銀河八月槎”則抒發了使者遠行的孤獨與對歸途的期盼。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的忠誠與對家鄕的思唸。

何景明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 1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