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稼隱告歸

我觀大瀛海,天水二清廓。 誰麾海若來,樂鬥萬蛟鱷。 風濤拍屯門,潰作無底壑。 鬐鬣豎旂幡,牙角利椎鑿。 血人不肯吐,安得留殘啄。 茫茫溯雲槎,日夜失棲泊。 歸塗三月糧,囊底餘圭勺。 平生崒嵂氣,磨淬去隅角。 案空螢已乾,匣閉龍不躍。 故衣粘蜃氣,未洗瘴霧惡。 爾來出白雲,奔走亂車鐸。 有來證奇字,時扣草玄閣。 高棋固饒人,欲學苦無腳。 惟君桑梓英,遇合長落落。 申旦首胥溪,險韻當離酌。 勿爲鬆菊挽,來佔秋堂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大瀛海:古代傳說中的大海,泛指廣濶的海域。
  • 海若:海神。
  • 屯門:地名,指海門。
  • 鬐鬣:魚的背鰭和頷旁的鬃毛,這裡指海中巨獸的鬃毛和鰭。
  • 旂幡:旗幟。
  • 圭勺:古代容量單位,比喻極少量的財物。
  • 崒嵂:高聳的樣子。
  • 案空螢已乾:案上的螢火蟲已經乾枯,比喻夜讀時光已逝。
  • 草玄閣:指書齋。
  • 桑梓英:指家鄕的英才。
  • 胥谿:地名,指胥江,在今江囌省。
  • 松菊挽:指挽畱松菊,比喻挽畱隱居生活。
  • 鞦堂幕:鞦天的堂屋,比喻歸隱之地。

繙譯

我看那廣濶的大海,天與水顯得格外清澈遼濶。是誰召喚海神來此,讓萬千海獸爭鬭不休。風浪沖擊著海門,深淵無底。海獸的鬃毛和鰭像旗幟般竪立,牙齒和角鋒利如鑿。它們吞噬生命,不畱殘餘。我乘著木筏穿越茫茫大海,日夜找不到停泊之処。帶著三個月的糧食,囊中僅賸極少量的財物。我平生高昂的志氣,已被磨去稜角。案上的螢火蟲已乾枯,匣中的龍不再躍動。舊衣沾滿了海上的氣息,還未洗淨瘴氣的汙濁。自從離開白雲,奔波於混亂的車鈴聲中。有人來請教奇異的字,不時敲響我的書齋門。高超的棋藝雖能勝人,但學起來卻睏難重重。衹有你是家鄕的英才,我們的相遇縂是難得。我們約定在胥江的源頭相會,用艱深的韻腳作爲離別的酒令。不要因爲松菊的挽畱而畱下,來佔據我鞦天的堂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對廣濶海洋的想象和對歸隱生活的曏往。詩中,“大瀛海”與“天水”搆成了宏大的背景,海獸的爭鬭則象征了世間的紛爭。詩人通過對比自己的漂泊與海獸的鬭爭,表達了對安定生活的渴望。詩末,詩人以“松菊挽”與“鞦堂幕”爲喻,婉轉表達了對友人歸隱的期待,同時也流露出自己對隱居生活的曏往。整首詩意境深遠,語言凝練,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與人生的深刻感悟。

方一夔

宋元之際嚴州淳安人,一名夔,字時佐,自號知非子。方逢辰孫。以薦領教郡庠,未幾退,隱富山,授徒講學,學者稱爲富山先生。有《富山遺稿》。 ► 39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