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岐山姜明府

· 李端
昨夜聞山雨,歸心便似遲。 幾回驚葉落,即到白頭時。 雁影將魂去,蟲聲與淚期。 馬卿兼病老,宋玉對秋悲。 謝客才爲別,陶公已見思。 非關口腹累,自是雪霜姿。 釀酒栽黃菊,炊粳折綠葵。 山河方入望,風日正宜詩。 牧豎寒騎馬,邊烽晚立旗。 蘭凋猶有氣,柳脆不成絲。 別後如相問,高僧知所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岐山:地名,位於今陝西省岐山縣。
  • 明府:古代對縣令的尊稱。
  • 歸心:回家的念頭。
  • 幾回驚葉落:形容秋天樹葉落下的景象,引發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 白頭:指年老。
  • 雁影將魂去:比喻離別之情,如雁南飛,帶走人的魂魄。
  • 蟲聲與淚期:秋蟲的鳴叫似乎與人的淚水相伴,表達哀愁。
  • 馬卿兼病老:指馬卿(可能指司馬相如)既老又病,這裏用以自喻。
  • 宋玉對秋悲:宋玉是戰國時期的文學家,其作品多表達秋天的哀愁。
  • 謝客:指謝靈運,東晉時期的文學家,這裏用以指代詩人自己。
  • 陶公:指陶淵明,東晉時期的隱逸詩人,這裏用以指代姜明府。
  • 非關口腹累:不是因爲生活所迫。
  • 雪霜姿:比喻高潔的品質。
  • 釀酒栽黃菊:指自釀酒,種植菊花,象徵隱逸生活。
  • 炊粳折綠葵:炊煮粳米,採摘綠葵,描述田園生活。
  • 牧豎:牧童。
  • 邊烽:邊疆的烽火,指邊疆的戰事。
  • 蘭凋:蘭花凋謝,比喻美好事物的消逝。
  • 柳脆不成絲:柳枝脆弱,不能成絲,比喻事物的脆弱。
  • 高僧:指有高深修爲的僧人。

翻譯

昨晚聽到山中的雨聲,回家的念頭便變得遲緩。 幾次看到樹葉落下,轉眼間已是白髮蒼蒼。 雁影帶走了我的魂魄,蟲聲似乎與淚水相伴。 我如馬卿般老病,宋玉面對秋天總是悲傷。 我纔剛剛與你分別,陶公已開始思念。 並非因爲生活所迫,而是我本就有着高潔的品質。 我釀酒種黃菊,炊煮粳米採摘綠葵。 山河景色正宜遠望,風和日麗正是作詩的好時光。 牧童寒冷中騎馬,邊疆烽火晚間立旗。 蘭花雖凋謝仍有香氣,柳枝脆弱不能成絲。 分別後若有人問起,高僧會知道我的去向。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和離別之情的感慨。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如山雨、落葉、雁影、蟲聲等,營造出一種淒涼而深沉的氛圍。詩人以馬卿、宋玉自喻,表達了自己的老病和秋天的悲傷。同時,詩中也透露出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如釀酒種菊、炊米採葵,展現了詩人高潔的品質和對田園生活的熱愛。最後,詩人以高僧知其去向作結,暗示了自己的超脫和追求。

李端

李端

唐代詩人,大曆十才子之一,字正已,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出自趙郡李氏東祖。嘉祐從侄。少居廬山,師從名僧皎然學詩。大曆五年中進士,後歷任秘書省校書郎、終官杭州司馬。晚年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約卒於興元元年(公元784年)之後數年。子李虞仲。據說李端曾在駙馬郭曖筵上立成七律二首。其詩多爲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喬億以爲李端詩「思致彌清,徑陌迥別,品第在盧允言、司空文明之上。」。傳世作品有《李端詩集》三卷。 ► 24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