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幸神皋亭應制

清蹕喧黃道,乘輿降紫宸。 霜戈凝曉日,雲管發陽春。 臺古全疑漢,林餘半識秦。 宴酣詩布澤,節改令行仁。 昔恃山河險,今依道德淳。 多慚獻嘉頌,空累屬車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清蹕(bì):古代帝王出行時,清道禁止行人,稱爲清蹕。
  • 黃道:古代天文學中指太陽在天球上的週年視運動軌跡,也用來比喻皇帝的行進路線。
  • 乘輿(yú):指皇帝的車駕。
  • 紫宸(chén):指皇帝的居所。
  • 霜戈:指寒光閃閃的兵器,比喻軍隊。
  • 雲管:指樂器,這裏比喻音樂。
  • 陽春:溫暖的春天,比喻美好的時光。
  • 臺古:古老的臺閣。
  • 林餘:林中的餘木。
  • 宴酣:宴會中盡情飲酒。
  • 布澤:施恩澤,指皇帝的恩惠。
  • 節改:指改朝換代。
  • 令行仁:施行仁政。
  • 山河險:指國家的地理優勢。
  • 道德淳:道德純正。
  • 嘉頌:讚美之詞。
  • 屬車塵:跟隨皇帝車駕的塵土,比喻跟隨皇帝的臣子。

翻譯

清晨,清道的聲音在黃道上回蕩,皇帝的車駕從紫宸宮降下。 寒光閃閃的兵器在晨曦中凝聚,雲管中奏出了春天的樂章。 古老的臺閣彷彿見證了漢朝的輝煌,林中的餘木似乎還留有秦時的記憶。 宴會上,皇帝的詩篇施予了恩澤,隨着朝代的更替,仁政得以施行。 昔日依賴山河的險要,如今依靠的是道德的純正。 我多慚愧未能獻上更多的讚美,只能在皇帝的車駕後塵土中跟隨。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皇帝出行的盛況,通過「清蹕」、「黃道」、「乘輿」、「紫宸」等詞語,展現了皇家氣派和莊嚴。詩中「霜戈凝曉日,雲管發陽春」一句,既描繪了軍隊的威武,又表達了春天的生機,形成鮮明對比。後文通過對古臺、林木的描寫,隱喻歷史的變遷。最後,詩人表達了對皇帝仁政的讚頌,以及自己未能盡到臣子之責的謙遜之情。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既展現了皇家的威嚴,又體現了詩人的忠誠與自省。

宋之問

宋之問

宋之問,字延清,一名少連,漢族,汾州隰城(今山西汾陽市)人,一說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縣)人,初唐時期的詩人,與沈佺期並稱“沈宋”。 ► 20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