刈稻了詠懷

· 杜甫
稻穫空雲水,川平對石門。 寒風疏落木,旭日散雞豚。 野哭初聞戰,樵歌稍出村。 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刈稻:收割稻子。
  • (huò):收割莊稼。
  • 雲水:指稻田中的水,比喻稻田廣闊如雲。
  • 川平:河流平靜。
  • 石門:地名,指兩山對峙如門的地方。
  • 疏落木:稀疏的樹木。
  • 旭日:初升的太陽。
  • 散雞豚:雞和豬散養在田間。
  • 野哭:在野外哭泣,指戰亂中人們的哀號。
  • 樵歌:砍柴人的歌聲。
  • 作客:離家在外。
  • 信乾坤:聽天由命,任由命運安排。

翻譯

稻子收割完畢,稻田中的水空空如也,河流平靜地對着兩山對峙的石門。寒風中,稀疏的樹木顯得更加孤寂,初升的太陽照耀着散養在田間的雞和豬。在野外,初次聽到了戰亂中人們的哀號,而砍柴人的歌聲也漸漸從村中傳出。沒有家可以詢問消息,作爲離家在外的人,只能聽天由命,任由命運安排。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稻子收割後的田園景象,以及戰亂給人們帶來的苦難。詩中,「稻穫空雲水」一句,既表現了稻田收割後的空曠,又暗含了農民勞作後的疲憊與無奈。「寒風疏落木」與「旭日散雞豚」形成鮮明對比,前者透露出秋日的蕭瑟,後者則展現了田園生活的寧靜與溫馨。然而,「野哭初聞戰」一句,卻打破了這份寧靜,揭示了戰亂的殘酷。最後兩句「無家問消息,作客信乾坤」,則表達了詩人對戰亂的無奈和對家園的思念,體現了杜甫詩歌中一貫的人文關懷和深刻的社會洞察。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