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中八仙歌

· 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 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 銜杯樂聖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 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 揮毫落紙如雲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拼音

所属合集

#酒 #長安

譯文

賀知章酒後騎馬,晃晃悠悠,如在乘船。他醉眼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王李璡飲酒三斗以後纔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麴的車,酒味引得口水直流,爲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 左相李適爲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自稱舉杯豪飲是爲了脫略政事,以便讓賢。 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乾乾淨淨。 李白飲酒一斗,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於酒家。天子在湖池遊宴,召他爲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是酒中之仙。 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時人稱爲草聖。他常不拘小節,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若得神助,其書如雲煙之瀉於紙張。 焦遂五杯酒下肚,才得精神振奮。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注釋

知章:即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祕書監。性曠放縱誕,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祕書外監」。他在長安一見李白,便稱他爲「謫僊人」,解所佩金龜換酒痛飲。這兩句寫賀知章醉後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醉眼昏花墜入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汝陽: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姪子。 朝天:朝見天子。此謂李痛飲後纔入朝。 麴車:酒車。 移封:改換封地。 酒泉:郡名,在今甘肅酒泉縣。傳説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左相:指左丞相李適之,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八月爲左丞相,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四月,爲李林甫排擠罷相。 長鯨:鯨魚。古人以爲鯨魚能吸百川之水,故用來形容李適之的酒量之大。 銜杯:貪酒。 聖:酒的代稱。《三國志·魏志·徐邈傳》:尚書郎徐邈酒醉,校事趙達來問事,邈言「中聖人」。達復告曹操,操怒,鮮於輔解釋説:「平日醉客,謂酒清者爲聖人,酒濁者爲賢人。」李適之罷相後,嘗作詩云:「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爲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此化用李之詩句,説他雖罷相,仍豪飲如常。 宗之:崔宗之,吏部尙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爲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朋友。 觴:大酒杯。 白眼:晉阮籍能作青白眼,靑眼看朋友,白眼視俗人。 玉樹臨風:崔宗之風姿秀美,故以玉樹爲喩。 蘇晉:開元進士,曾爲戶部和吏部侍郎。 長齋:長期齋戒。 繡佛:畫的佛像。 逃禪:這裏指不守佛門戒律。佛教戒飲酒。蘇晉長齋信佛,卻嗜酒,故曰「逃禪」。 李白:以豪飲聞名,而且文思敏捷,常以酒助詩興。《新唐書·李白傳》載:李白應詔至長安,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幷賜食,親爲調羹,詔爲供奉翰林。有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寫配樂的詩,而他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范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 張旭:吳人,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爲「草聖」。脫帽露頂:寫張旭狂放不羈的醉態。據説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頭濡墨而書。醒後自視手迹,以爲神異,不可復得。世稱「張顛」。 焦遂:布衣之士,平民,以嗜酒聞名,事迹不詳。 卓然:神采煥發的樣子。袁郊在《甘澤謡》中稱焦遂爲布衣。

此詩將當時號稱「酒中八僊人」的李白、賀知章、李適之、李璡、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八人從「飲酒」這個角度聯繫在一起,用追敘的方式,洗煉的語言,人物速寫的筆法,構成一幅栩栩如生的群像圖。這首詩在體裁上是一箇創格。以柏梁體的形式,句句押韻,一韻到底;前不用起,後不用收;并列地分寫八人,句數多少不齊,但首、尾、中腰,各用兩句,前後或三或四,變化中仍有條理。八人中,賀知章資格最老,所以放在第一位。其他按官爵,從王公宰相一直説到布衣。寫八人醉態各有特點,純用漫畫素描的手法,寫他們的平生醉趣,充分表現了他們嗜酒如命、放浪不羈的性格,生動地再現了盛唐時代文人士大夫樂觀、放達的精神風貌。

賞析

《飲中八僊歌》是一首別具一格,富有特色的「肖像詩」。八僊中首先出現的是賀知章。他是其中資格最老、年事最高的一個。在長安,他曾「解金龜換酒爲樂」(李白《對酒憶賀監序》)。詩中説他喝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象乘船那樣搖來晃去,醉眼朦朧,眼花繚亂,跌進井裏竟會在井裏熟睡不醒。相傳「阮咸嘗醉,騎馬傾欹」,人曰:「個老子如乘船遊波浪中」(明·王嗣奭《杜臆·卷一》)。杜甫活用這一典故,用夸張手法描摹賀知章酒後騎馬的醉態與醉意,彌漫著一種諧謔滑稽與歡快的情調,惟妙惟肖地表現了他曠達縱逸的性格特徵。 其次出現的人物是汝陽王李璡。他是唐玄宗的姪子,寵極一時,所謂「主恩視遇頻」,「倍比骨肉親」(杜甫《贈太子太師汝陽郡王璡》),因此,他敢於飲酒三斗纔上朝拜見天子。他的嗜酒心理也與眾不同,路上看到麴車(即酒車)竟然流起口水來,恨不得要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今屬甘肅)去。相傳那裏「城下有金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見《三秦記》)。唐代,皇親國戚,貴族勛臣有資格襲領封地,因此,八人中衹有李璡纔會勾起「移封」的念頭,其他人是不會這樣想入非非的。詩人就抓著李璡出身皇族這一特點,細膩地描摹他的享樂心理與醉態,下筆真實而有分寸。 接著出現的是李適之。他於天寶元年(公元742年),代牛僊客爲左丞相,雅好賓客,夜則燕賞,飲酒日費萬錢,豪飲的酒量有如鯨魚吞吐百川之水,一語點出他的豪華奢侈。然而好景不長,開寶五載適之爲李林甫排擠,罷相後,在家與親友會飲,雖酒興未減,卻不免牢騷滿腹,賦詩道:「避賢初罷相,樂聖且銜杯,爲問門前客,今朝幾個來?」(《舊唐書·李適之傳》)「銜杯樂聖稱避賢」即化用李適之詩句。「樂聖」即喜喝清酒,「避賢」,即不喝濁酒。結合他罷相的事實看,「避賢」語意雙關,有諷刺李林甫的意味。這裏抓住權位的得失這一箇重要方面刻畫人物性格,精心描繪李適之的肖像,含有深刻的政治內容,很耐人尋味。 三個顯貴人物展現後,跟著出現的是兩個瀟灑的名士崔宗之和蘇晉。崔宗之,是一個倜儻灑脫,少年英俊的風流人物。他豪飲時,高舉酒杯,用白眼仰望靑天,睥睨一切,旁若無人。喝醉後,宛如玉樹迎風搖曳,不能自持。杜甫用「玉樹臨風」形容宗之的俊美丰姿和瀟灑醉態,很有韻味。接著寫蘇晉。司馬遷寫《史記》擅長以矛盾衝突的情節來表現人物的思想性格。杜甫也善於抓住矛盾的行爲描寫人物的性格特徵。蘇晉一面耽禪,長期齋戒,一面又嗜飲,經常醉酒,處於「齋」與「醉」的矛盾斗爭中,但結果往往是「酒」戰勝「佛」,所以他就衹好「醉中愛逃禪」了。短短兩句詩,幽默地表現了蘇晉嗜酒而得意忘形,放縱而無所顧忌的性格特點。 以上五个次要人物展現後,中心人物隆重出場了。 詩酒同李白結了不解之緣,李白自己也説過「百年三萬六千日,一日須傾三百杯」(《襄陽歌》),「興酣落筆搖五岳」(《江上吟》)。杜甫描寫李白的幾句詩,浮雕般地突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詩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長安市上酒家眠」,習以爲常,不足爲奇。「天子呼來不上船」這一句,頓時使李白的形象變得高大奇偉了。李白醉後,更加豪氣縱橫,狂放不羈,即使天子召見,也不是那麽畢恭畢敬,誠惶誠恐,而是自豪地大聲呼喊:「臣是酒中仙!」強烈地表現出李白不畏權貴的性格。「天子呼來不上船」,雖未必是事實,卻非常符合李白的思想性格,因而具有高度的藝術真實性和強烈的藝術感染力。杜甫是李白的摯友,他把握李白思想性格的本質方面幷加以浪漫主義的夸張,將李白塑造成這樣一個桀驁不馴,豪放縱逸,傲視封建王侯的藝術形象。這肖像,神采奕奕,形神兼備,煥發著美的理想光輝,令人難忘。這正是千百年來人民所喜愛的富有浪漫色彩的李白形象。 另一個和李白比肩出現的重要人物是張旭。他「善草書,好酒,每醉後,號呼狂走,索筆揮灑,變化無窮,若有神助」(《杜臆·卷一》)。當時人稱「草聖」。張旭三杯酒醉後,豪情奔放,絶妙的草書就會從他筆下流出。他無視權貴的威嚴,在顯赫的王公大人面前,脫下帽子,露出頭頂,奮筆疾書,自由揮灑,筆走龍蛇,字迹如雲煙般舒卷自如。「脫帽露頂王公前」,這是何等的倨傲不恭,不拘禮儀!它酣暢地表現了張旭狂放不羈,傲世獨立的性格特徵。 歌中殿後的人物是焦遂。袁郊稱焦遂爲布衣,可見他是個平民。焦遂喝酒五斗後方有醉意,那時他更顯得神情卓異,高談闊論,滔滔不絶,驚動了席間在座的人。詩裏刻畫焦遂的性格特徵,集中在渲染他的卓越見識和論辯口才,用筆精确、謹嚴。 《飲中八仙歌》的情調幽默諧謔,色彩明麗,旋律輕快。在音韻上,一韻到底,一氣呵成,是一首嚴密完整的歌行。在結構上,每個人物自成一章,八個人物主次分明,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彼此襯託映照,有如一座群體圓雕,藝術上确有獨創性。正如王嗣奭所説:「此創格,前無所因。」它在古典詩歌中的确是別開生面之作。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知章:即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
  • 汝陽:汝陽王李璡,唐玄宗的姪子。
  • 長鯨吸百川:形容喝酒的氣勢豪邁。
  • 啣盃樂聖稱避賢:他衹愛喝酒,可不願意讓空酒盃對著皇帝,所以自稱“樂聖”而故意避開皇帝所說的要他推薦賢才的要求。
  • 宗之: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官至侍禦史。
  • (shāng):酒盃。
  • 囌晉:開元進士,曾爲戶部和吏部侍郎。
  • 逃禪:這裡指逃出禪戒,不去蓡禪。
  • 鬭酒詩百篇:喝一鬭酒,能作百篇詩。
  • 張旭:字伯高,囌州吳縣(今江囌囌州)人,唐代書法家。
  • 草聖:草書之聖。

繙譯

賀知章醉酒後騎馬的姿態就像乘船一樣搖搖晃晃,眼花繚亂一不小心掉到井裡,乾脆就在井底睡著了。汝陽王李璡飲酒三鬭以後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曲的車,嘴裡流著口水,恨不能把自己的封地遷到酒泉去。左相李適之每天花費一萬錢飲酒,就像長鯨吸水一樣氣勢磅礴,衹愛喝酒而不願意讓空酒盃對著皇帝,自稱“樂聖”而避開賢才的推薦。崔宗之是一位瀟灑的美少年,擧盃飲酒時常常繙白眼仰望青天,他的姿態如玉樹臨風般俊美。囌晉長期在彿像前持齋喫素,醉酒後卻常常逃出禪戒的束縛。李白喝一鬭酒能作百篇詩,常常在長安市的酒家喝醉了睡覺,天子召喚他也不上船,自稱是酒中的神仙。張旭飲酒三盃就被人傳頌爲草書之聖,在王公麪前脫帽露頂,揮筆寫字如菸雲般瀟灑自如。焦遂喝到五鬭的時候才精神振奮,高談濶論、雄辯滔滔,震驚了四座的賓客。

賞析

這首詩生動地描繪了唐代八位善於飲酒的文人的不同情態。詩人以誇張和生動的描寫手法,展現了每個人獨特的個性和飲酒風格。知章的醉態可掬,汝陽王對酒的癡迷,左相的豪飲,宗之的瀟灑,囌晉的矛盾,李白的豪放不羈,張旭的不羈灑脫以及焦遂的酒中雄辯,都各具特色。詩中人物形象鮮明,活霛活現,不僅展現了儅時文人墨客的生活風貌,也反映了大唐盛世的一種豪邁、自由的精神氛圍,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