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行

· 李頻
越國臨滄海,芳洲復暮晴。 湖通諸浦白,日隱亂峯明。 野宿多無定,閒遊免有情。 天台聞不遠,終到石橋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越國:指今浙江省一帶,古時屬於越國。
  • 芳洲:花草叢生的水中小島。
  • 暮晴:傍晚時分的晴朗天氣。
  • 湖通諸浦白:湖水與各條支流相連,水面顯得格外明亮。
  • 日隱亂峯明:太陽被錯落的山峯遮擋,但山峯在陽光下依然顯得明亮。
  • 野宿:在野外露宿。
  • 天台:指天台山,位於浙江省東部。
  • 石橋:天台山的一處著名景點,傳說中的仙人橋。

翻譯

我來到越國,臨近浩瀚的海洋,花草叢生的水中小島在傍晚的晴朗中更顯幽美。湖水與各條支流相連,水面閃耀着白光,太陽被錯落的山峯遮擋,但山峯在陽光下依然顯得明亮。在野外露宿,沒有固定的住所,閒適的遊玩讓我免去了情感的牽絆。聽說天台山並不遙遠,我終將走到那傳說中的石橋。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越國的美景和詩人的閒適心情。通過「越國臨滄海,芳洲復暮晴」等句,展現了越國獨特的地理環境和自然風光。詩中「野宿多無定,閒遊免有情」表達了詩人隨遇而安、超脫世俗的情感態度。結尾的「天台聞不遠,終到石橋行」則透露出詩人對未來的期待和嚮往。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和自由生活的熱愛。

李頻

李頻

李頻,字德新,唐壽昌長汀源人(今建德李家鎮),葬於永樂(今李家),唐代後期詩人。幼讀詩書,博覽強記,領悟頗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壽昌縣令穆君遊靈棲洞,即景吟詩:“一徑入雙崖,初疑有幾家。行窮人不見,坐久日空斜”。得此四句後稍頓未續。時李頻從行,續吟:“石上生靈筍,池中落異花。終須結茅屋,到此學餐霞。”穆君大爲讚賞。但此詩根據史學家考證是李頻本人所作。 ► 2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