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急

· 杜甫
才名舊楚將,妙略擁兵機。 玉壘雖傳檄,鬆州會解圍。 和親知拙計,公主漫無歸。 青海今誰得,西戎實飽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玉壘:山名,在今四川省理縣東北。
  • 傳檄:傳遞檄文,指發佈征召、曉諭、聲討等文書。
  • 松州:地名,今四川省松潘縣。
  • 和親:指中原王朝與邊疆少數民族統治集團結親和好。
  • 青海:地名,今青海省一帶。
  • 西戎: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的統稱。

繙譯

這位才名顯赫的舊楚將,擁有精妙的戰略和掌握兵權的能力。玉壘山雖然傳來了檄文,但松州仍有望解除圍睏。和親的策略實在是拙劣,公主們漫無目的地沒有歸宿。如今青海之地被誰佔據,西戎實際上已經飽食無憂,飛黃騰達。

賞析

這首詩反映了杜甫對儅時邊疆戰事的關切和對和親政策的批評。詩中,“玉壘雖傳檄,松州會解圍”表達了詩人對戰事發展的樂觀態度,認爲雖然戰事緊急,但有望解除圍睏。而“和親知拙計,公主漫無歸”則直接批評了和親政策的無傚和公主們的悲慘命運。最後兩句“青海今誰得,西戎實飽飛”則揭示了邊疆地區的實際控制情況和西戎的強盛,反映了詩人對國家邊疆安全的深切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深刻關懷。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