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笛

· 杜甫
吹笛秋山風月清,誰家巧作斷腸聲。 風飄律呂相和切,月傍關山幾處明。 胡騎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律呂:古代校正樂律的器具,比喻音樂、音律。
  • 胡騎:古代對北方邊地及西域各民族人民的稱呼,詩中指外族的騎兵。
  • 中宵:半夜。
  • 武陵:地名,今湖南常德,詩中指武陵春色,常用來象徵美好、寧靜的生活環境。
  • 南征:指向南行軍或征伐。
  • 故園:故鄉。
  • 搖落:凋謝,零落。

翻譯

秋山中風月清明,是誰家巧妙地吹出了斷腸的笛聲。 風中飄蕩的音律相互和諧,月光照耀着關山,幾處顯得格外明亮。 外族的騎兵在半夜可能向北逃去,一曲武陵春色讓人想起南征的景象。 故鄉的楊柳如今已經凋謝,怎麼能在愁苦中讓曲子就這樣結束呢?

賞析

這首作品以秋山風月爲背景,通過笛聲串聯起對故鄉的思念和對戰亂的憂慮。詩中「斷腸聲」、「胡騎北走」、「武陵一曲」等意象,巧妙地表達了詩人內心的愁苦與對和平生活的嚮往。末句「故園楊柳今搖落,何得愁中曲盡生」更是深化了主題,抒發了對故鄉變遷的感慨和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