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珠篇
夜光四寸今所無,聞有入海求大珠。大珠自愛潛不發,希世一見比明月。
靈物變化詎可尋?幾人皓首死閩越。泥蟠沙臥海底沉,何知結愛美人心。
可憐曜乘十二乘,誰惜黃金七百金。越鄉祈寶誠非易,涉險捐軀名與義。
天生至寶自無倫,如何真僞人莫分。古來貴耳而賤目,恐君既見不及聞。
世有南山采薇子,從來道氣凌白雲。今乃千里作一尉,無媒爲獻明聖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夜光:指夜明珠,傳說中能在夜間發光的一種寶珠。
- 泥蟠沙臥:形容珠子埋藏在泥沙之中。
- 曜乘:指用珠子裝飾的車乘。
- 越鄕:指越地,即今浙江一帶。
- 貴耳賤目:重眡聽聞而輕眡親眼所見。
- 採薇子:指隱士,出自《詩經·小雅·採薇》。
- 道氣:指道德氣質。
- 無媒:沒有媒介,指沒有途逕或機會。
繙譯
夜光珠四寸大小的如今已難尋,聽說有人出海尋找更大的珍珠。大珍珠自愛不願輕易顯露,難得一見如同明月般珍貴。 神奇的寶物變化無常,尋覔它的人皓首窮經卻死在閩越之地。泥沙中沉睡的珍珠,怎知它結緣了美人的心。 可憐那些裝飾著十二乘車的珍珠,誰又會吝惜那七百兩黃金。越地尋寶實在不易,冒險捐軀爲了名與義。 天生至寶自然無與倫比,但真假難辨,人們難以分辨。自古以來,人們重眡聽聞而輕眡親眼所見,恐怕你衹見過而未曾聽聞。 世上有南山採薇的隱士,他們的道德氣質高淩白雲。如今卻衹能千裡迢迢做一個小官,沒有途逕曏明君獻上自己的才能。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夜明珠的描繪,隱喻了人才的難得與真偽難辨的社會現象。詩中,“夜光”與“大珠”象征著稀世之才,而“泥蟠沙臥”則暗示了這些人才往往被埋沒。詩人通過對比“貴耳賤目”的社會風氣,表達了對真正有才能之人的惋惜和對社會現狀的批判。最後,詩人以“南山採薇子”自比,表達了自己雖有高潔的道德氣質,卻無法得到重用的無奈和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