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九)

· 杜甫
從軍十年餘,能無分寸功。 衆人貴苟得,欲語羞雷同。 中原有鬥爭,況在狄與戎。 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yú):同「餘」,表示剩餘。
  • 苟得:不正當的獲得。
  • 雷同:相同,相似。
  • 狄與戎:古代對北方和西方邊疆民族的稱呼。
  • 四方誌:指遠大的志向。
  • 辭固窮:放棄或逃避困境。

翻譯

我從軍已經超過十年,難道沒有一點點的功績嗎? 衆人看重的是不正當的獲得,我想要表達自己的想法,卻又羞於與他們雷同。 中原地區尚且有爭鬥,更何況是在邊疆的狄與戎之地。 作爲一個有遠大志向的男子,怎能因爲困難而逃避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杜甫對於從軍生涯的反思和對個人榮譽的堅持。詩中,「從軍十年餘」展示了時間的漫長,而「能無分寸功」則反映了他對自己功績的肯定。杜甫不屑於與那些追求不正當利益的人爲伍,他寧願保持自己的獨立和清高。詩的最後兩句「丈夫四方誌,安可辭固窮」強調了作爲一個有志之士,面對困難和挑戰時應有的堅韌和勇氣,不應逃避,而應堅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則。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體現了杜甫的崇高人格和堅定信念。

杜甫

杜甫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盛唐時期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漢族,鞏縣(今河南鞏義)人。杜甫曾祖父起由湖北襄陽遷居鞏縣。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備受推崇。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之。杜甫被世人尊爲“詩聖”,其詩被稱爲“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爲了和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 14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