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中寫懷六首寄婦

· 戴良
淮陰古壯士,猶感漂母情。 而況我同氣,由來恩愛並。 一朝遭世患,舍之以徂徵。 惟當欲去時,涕泗下交傾。 荏苒歲年暮,兩鬢各星星。 每念焚須事,怛焉心內驚。 老去成飄蕩,所志在偷生。 顧往申申詈,詈我久遠行。 我欲喻中懷,獨有絃歌聲。 絃歌清且悲,一鼓淚已零。 再鼓三嘆息,四座不忍聽。 可隨晨風去,長跪陳素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同氣:指同胞兄弟姐妹。
  • 徂徵:遠行,出征。
  • 涕泗:眼淚和鼻涕。
  • 荏苒:時間漸漸過去。
  • 星星:形容頭髮花白。
  • 焚須:比喻憂慮至極。
  • 怛焉:悲傷的樣子。
  • 飄蕩:流浪無定所。
  • 申申詈:反覆責備。
  • 喻中懷:表達內心的情感。
  • 絃歌:彈琴唱歌。
  • 晨風:清晨的風。

翻譯

淮陰的古代壯士,仍然感念漂母的恩情。何況我們是同胞兄弟姐妹,從古至今恩愛深厚。一旦遭遇世間的患難,我便捨棄一切遠行出征。在即將離去的那一刻,眼淚和鼻涕交織傾瀉。時間悄然流逝,歲月已晚,我們兩鬢都已斑白。每當想起那些憂慮至極的事情,心中便感到悲傷。年老之後,我成了流浪者,只求苟且偷生。回顧往事,你反覆責備我,責備我久遠的離別。我想要表達內心的情感,只能通過彈琴唱歌。琴聲清脆而悲傷,一彈奏便淚如雨下。再彈奏時,我三次嘆息,四周的人都不忍心聽下去。願我隨着清晨的風離去,長跪在地,向你陳述我的真情。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家人的深情和離別的痛苦。詩中,作者通過古代壯士對漂母的感念,引出自己對同胞的深厚情感。面對世間的患難,作者選擇了遠行,但在離別之際,內心的悲傷難以抑制。詩的後半部分,作者通過琴聲來表達內心的情感,琴聲的悲涼與作者的淚水交織,展現了作者對家人的思念和對離別的不捨。整首詩情感真摯,語言簡練,通過對比和象徵手法,深刻表達了作者的內心世界。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