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淵明飲酒二十首

· 戴良
我卜山中居,柴門林際開。 湖光並野色,一一入吾懷。 勿言此居好,殆與素心乖。 越鳥當北翔,夜夜思南棲。 蛟龍去窟宅,常懷蟄其泥。 此土固雲樂,我事寡所諧。 惟於酣醉中,歸路了不迷。 時時沃以酒,吾駕亦忘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選擇。
  • 素心:本心,初衷。
  • :違背。
  • :zhé,潛伏。
  • :澆灌,這裏指飲酒。

翻譯

我選擇在山中居住,柴門在林邊敞開。湖光和野色,一一映入我的胸懷。不要說這裏居住有多好,實際上與我的初衷相違背。越鳥應當向北飛翔,但每夜都在思念南方的棲息地。蛟龍離開了它的洞穴,常常懷念潛伏在泥中的日子。這裏雖然被說成是樂土,但我的事務很少能和諧。只有在酣暢的醉意中,回家的路纔不會迷失。不斷地用酒來澆灌自己,我的馬車也忘記了回程。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山居生活的矛盾情感。詩中,「湖光並野色,一一入吾懷」描繪了山居的美景,但「勿言此居好,殆與素心乖」則透露出詩人內心的掙扎,他感到這種生活與自己的初衷不符。通過「越鳥」和「蛟龍」的比喻,詩人表達了對故鄉的思念和對現狀的不滿。最後,詩人通過飲酒來逃避現實,尋求心靈的慰藉,但這種逃避也暗示了詩人對現實的無力和無奈。整首詩情感複雜,既展現了山居的寧靜與美麗,又揭示了詩人內心的孤獨與迷茫。

戴良

戴良

元明間浦江人,字叔能,號九靈山人,又號雲林。通經、史百家暨醫、卜、釋、老之說。初習舉子業,尋棄去,學古文於黃、柳貫、吳萊。學詩於餘闕。元順帝至正十八年,朱元璋取金華,召之講經史。旋授學正。不久逃去。順帝授以淮南江北等處儒學提舉。後避地吳中,依張士誠。見士誠將敗,挈家泛海,抵登、萊。欲行歸擴廓軍,道梗,僑寓昌樂。元亡,南還,變姓名,隱四明山。明太祖物色得之,召至京師,試以文,欲官之,以老疾固辭,忤旨。逾年自殺。良爲詩風骨高秀,眷懷宗國,多磊落抑塞之音。有《九靈山房集》。 ► 31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