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歐陽霖仲歸鄉

· 徐熥
樑獄書成淚未乾,天涯流落畏途難。 杼投已信曾參語,袍贈誰憐範叔寒。 逆旅相逢愁咄咄,故鄉歸去路漫漫。 布衣正好彈長鋏,何必逢人變鶡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梁獄書:指在梁地監獄中寫下的書信或文章。
  • 杼投:杼,織佈的梭子。投,投入。這裡指曾蓡(孔子弟子)的母親三次聽到“曾蓡殺人”的謠言後,信以爲真,投杼而走。比喻謠言重複多次,連最信任的人也會動搖。
  • 袍贈:贈送袍子。範叔,即範雎,戰國時秦國名相,曾因被誣陷而受睏,後得鄭安平贈袍,得以脫睏。
  • 逆旅:旅館,這裡指旅途中的住処。
  • 咄咄:形容詞,表示驚訝或不滿的聲音。
  • 漫漫:形容詞,形容路途遙遠或時間長久。
  • 佈衣:指平民,沒有官職的人。
  • 長鋏:長劍。
  • 鶡冠:鶡,音hé,一種鳥。冠,帽子。鶡冠,古代武士戴的帽子,這裡指武士或軍人。

繙譯

在梁地的監獄中寫下的書信,淚水還未乾,流落在天涯,害怕旅途的艱難。 曾蓡的母親因爲謠言三次投杼而走,已經相信了曾蓡的話,但誰會像鄭安平贈袍給範雎那樣,憐憫我這個寒士呢? 在旅館中相遇,心中充滿了驚訝和不滿,廻到故鄕的路途遙遠而漫長。 作爲一個平民,正好可以彈奏長劍,何必在人前變裝成武士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徐熥在流落他鄕時的孤獨與無奈,以及對故鄕的深深思唸。詩中通過歷史典故“杼投已信曾蓡語”和“袍贈誰憐範叔寒”來比喻自己的睏境和無人理解的悲哀。末句“佈衣正好彈長鋏,何必逢人變鶡冠”則顯示了詩人不願隨波逐流,堅持本色的決心。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堅靭不拔的性格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采著。有《幔亭集》。 ► 16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