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臺行

榆臺高以臨匈奴,匈奴之罪當夷。戰不利,師被圍。 師被圍,士無糧,渴無漿。拔劍仰天訣,壯士餓死亡。 棄屍不保,蹂藉道傍。嗟爾從軍之人,行不來歸。奈之何,心傷悲。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榆臺(yú tái):古代邊塞上的一種防禦建築物,用於抵禦匈奴等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 匈奴(xiōng nú):古代北方遊牧民族。 罪當夷(zuì dāng yí):應該受到懲罰。 士(shì):士兵。 漿(jiāng):酒。 拔劍仰天訣(bá jiàn yǎng tiān jué):舉起劍向天空發誓。 蹂藉(róu jié):踐踏。

翻譯

榆臺高聳,俯視匈奴,匈奴應當受到懲罰。戰鬥不利,軍隊被圍困。 軍隊被困,士兵們沒有糧食,口渴卻沒有酒。揮舞着劍仰望蒼天,英勇的士兵餓死在戰場上。 拋棄屍體不加收殮,道路旁邊屍體被踐踏。唉,你們從軍的人啊,無法回家。怎麼辦呢,心中充滿傷痛。

賞析

這首古詩描寫了榆臺戰役中的壯烈場面,展現了士兵們在困境中的無畏和犧牲精神。詩中通過描繪戰場上的慘烈情景,表達了對戰爭的悲憫之情,同時也反映了當時邊塞戰爭的殘酷和士兵們的忠勇。整體氛圍莊嚴肅穆,表達了對戰爭的深切憂慮和對戰士們的敬意。

徐禎卿

徐禎卿

明吳縣人,字昌毅。弘治十八年進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少精文理,長稱文雄,詩甲海內,名滿士林。躋身江東三才子、吳中四才子、前七子和十才子之列。著有《迪功集》、《談藝錄》等。 ► 27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