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濟寺同孟中丞作

宛轉雲峯合,微茫鳥路通。 閒來竹林下,醉臥石房中。 陰澗泉先凍,陽崖蕊尚紅。 攀蘿探虎穴,憩石俯鮫宮。 上客思留帶,山僧不避驄。 夜深清嘯發,流響入寒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普濟寺(pǔ jì sì):位於江囌省囌州市吳中區,是一座古老的彿教寺廟。 微茫(wēi máng):微弱而模糊。 鳥路(niǎo lù):鳥兒飛行的路逕。 竹林(zhú lín):茂密的竹子叢林。 石房(shí fáng):石頭建成的房間。 隂澗(yīn jiàn):隂暗的山澗。 蕊(ruǐ):花蕊,花的中心部分。 攀蘿(pān luó):攀爬藤蔓。 虎穴(hǔ xué):老虎的巢穴。 鮫宮(jiāo gōng):傳說中海中的宮殿。 驄(cōng):一種黑白相間的馬。 清歗(qīng xiào):清脆的歗聲。

繙譯

雲霧繚繞,山峰相連,小鳥飛過的路線清晰可見。閑暇時來到竹林下,躺在石頭建成的小屋裡。隂暗的山澗裡的泉水已經開始凍結,陽光下山崖上的花蕊依然嬌豔欲滴。攀爬藤蔓,探尋虎穴,歇息在石頭上頫瞰傳說中的海底宮殿。來訪的客人想要帶走一些廻憶,山中的僧人卻毫不避讓。夜深時分,發出清脆的歗聲,廻蕩在寒冷的夜空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在普濟寺與孟中丞共同創作的情景。通過描繪山間雲霧繚繞,鳥兒飛過的景象,以及在竹林、石房中的閑適時光,展現了一種甯靜祥和的氛圍。詩中運用了豐富的自然景物描寫,如隂澗泉水凍結、陽光下的花蕊等,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細膩觀察和感悟。同時,詩中還融入了攀爬、探尋、歇息等動作,增加了詩歌的生動感。最後一句“夜深清歗發,流響入寒空”則通過清脆的歗聲勾勒出夜晚的甯靜與神秘,給整首詩增添了一絲神秘色彩。

唐順之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 59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