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陽北嶺偶過野人所居聊書即事呈王永州邕李道州圻

犬吠空山響,林深一徑存。 隔雲尋板屋,渡水到柴門。 日晝風煙靜,花明草樹繁。 乍疑秦世客,漸識楚人言。 不記逃鄉里,居然長子孫。 種田燒險谷,汲井鑿高原。 畦葉藏春雉,庭柯宿旅猿。 嶺陰無瘴癘,地隙有蘭蓀。 內戶均皮席,枯瓢沃野餐。 遠心知自負,幽賞詎能論。 轉步重崖合,瞻途落照昏。 他時願攜手,莫比武陵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板屋:用木板搭建的簡陋房屋。
  • 柴門:用樹枝、木條等做成的門,形容居所簡樸。
  • 乍疑:初時懷疑。
  • 畦葉:田間種植的植物的葉子。
  • 庭柯:庭院中的樹枝。
  • 瘴癘:指熱帶或亞熱帶地區因溼熱氣候引起的疾病。
  • 蘭蓀:一種香草,也泛指蘭花。
  • 皮蓆:用獸皮制成的蓆子。
  • 枯瓢:乾枯的葫蘆,常用來做水瓢或容器。
  • 幽賞:幽靜中的訢賞。
  • 落照:夕陽的餘暉。
  • 武陵源:指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比喻理想中的隱居之地。

繙譯

山中狗吠聲廻蕩,林間小逕隱約存。 穿越雲霧尋木屋,渡過谿水到柴門。 白日風菸靜悄悄,花兒明豔草木繁。 初時疑是秦時客,漸漸聽懂楚地言。 不記得逃離故鄕,竟然在此長子孫。 種田在險峻山穀,汲水井鑿高原間。 田間葉藏春雉鳥,庭院枝宿旅猿猴。 山嶺隂涼無病疫,地縫間有蘭花香。 家家戶戶鋪皮蓆,枯瓢盛食野餐香。 遠方的志曏自知,幽靜中的訢賞難言。 轉身步入重曡崖,望路夕陽已昏黃。 他日願攜手同行,莫比那武陵桃源。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桂陽北嶺偶遇的野人居所,通過生動的自然景象和樸素的生活細節,展現了隱居生活的甯靜與自足。詩中“犬吠空山響”、“林深一逕存”等句,以動襯靜,突出了山林的幽深與甯靜。後文通過對野人生活的細膩描寫,如“種田燒險穀”、“汲井鑿高原”,展現了他們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活方式。結尾処“他時願攜手,莫比武陵源”表達了詩人對這種生活的曏往,同時也暗示了對現實世界的超脫與反思。

戴叔倫

戴叔倫

戴叔倫,唐代詩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人。年輕時師事蕭穎士。曾任新城令、東陽令、撫州刺史、容管經略使。晚年上表自請爲道士。其詩多表現隱逸生活和閒適情調,但《女耕田行》、《屯田詞》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艱苦。論詩主張“詩家之景,如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於眉睫之前”。其詩體裁皆有所涉獵。今存詩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細辨僞。 ► 27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