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水

· 羅鄴
一道潺湲濺暖莎,年年惆悵是春過。 莫言行路聽如此,流入深宮悵更多。 橋畔月來清見底,柳邊風緊綠生波。 縱然滿眼添歸思,未把漁竿奈爾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潺湲(chán yuán):形容水流聲。
  • 煖莎:溫煖的草地。
  • 惆悵:形容心情憂傷、失落。
  • :失望、不快。
  • 漁竿:釣魚用的竿子。

繙譯

一道清泉潺潺流淌,濺溼了溫煖的草地,每年春天過去時,縂是感到憂傷。不要說行路時聽到這樣的水聲,即使流入深宮,失望之情也會更多。橋邊月亮陞起,清澈見底,柳樹旁的微風緊促,綠波蕩漾。即使眼前充滿了歸家的思緒,沒有漁竿,又能如何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春日洛水的景色,通過“潺湲”的水聲和“煖莎”的觸感,傳達了詩人對春天流逝的惆悵。詩中“流入深宮悵更多”一句,暗示了詩人對宮廷生活的失望。後兩句通過對橋畔月色和柳邊風聲的描寫,進一步加深了詩人的孤獨和無奈。最後一句“未把漁竿奈爾何”,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無力感,即使心中充滿了歸家的渴望,但沒有實際行動的能力,也衹能無奈地接受現狀。整首詩情感細膩,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羅鄴

羅鄴

唐末餘杭人,一說蘇州吳縣人。羅隱族弟。累舉進士不第。昭宗光化中以韋莊奏,追賜進士及第,贈官補闕。工詩,尤長七律。懿宗鹹通、僖宗乾符中,與羅隱、羅虯合稱“三羅”。有集。 ► 15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