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翰林典籍張敏行之官西土
敦煌城下沙如雪,敦煌城頭無六月。
關西勁卒築防秋,捷書夜半飛龍樓。
九重下詔徵貔虎,推轂上將開都府。
黃旗卷日大軍行,旄頭化石夜有聲。
敦煌迢迢五千裏,十月即渡黃河水。
上將翩翩才且雄,平戎不數貳師功。
叱吒猶在輪臺北,匹馬已入渠黎國。
左校偏裨晚射鵰,倚鞍醉索單于朝。
西山黑風吹墮瓦,霜角吹秋塞垣下。
太平今見遠宣威,君往從戎幾日歸。
幕下文儒兼解武,詞林從此耀關西。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敦煌:地名,位於今甘肅省西部,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城市。
- 防秋:指秋季的軍事防禦。
- 捷書:戰報。
- 九重:指皇宮,也泛指朝廷。
- 貔虎:比喻勇猛的軍隊。
- 推轂:比喻推薦人才或提拔將領。
- 都府:都城,這裏指軍事指揮中心。
- 旄頭:古代軍旗上的裝飾,這裏指軍旗。
- 化石:比喻堅硬不動,這裏形容軍旗堅挺。
- 平戎:平定外族的戰爭。
- 貳師功:指古代貳師(即副將)的功績。
- 輪臺:地名,位於今新疆,古代邊疆重鎮。
- 渠黎國:古代西域國名,這裏泛指西域地區。
- 單于:古代匈奴的君主,這裏泛指敵方的首領。
- 塞垣:邊塞的城牆。
- 文儒:文人和儒者,這裏指有文化的將領。
- 詞林:指文學界,這裏指文采斐然的將領。
翻譯
敦煌城下的沙子白如雪,敦煌城頭沒有炎熱的六月。 關西的精兵正在築建秋季的防禦工事,戰報半夜飛傳至龍樓。 皇宮下詔徵召勇猛的軍隊,提拔將領開設軍事指揮中心。 黃旗捲起,大軍行進,軍旗堅挺,夜間彷彿有聲。 敦煌遙遠,相隔五千裏,十月便渡過了黃河。 上將英俊且雄壯,平定外族的功績不亞於古代的貳師。 叱吒風雲仍在輪臺之北,單騎已進入渠黎國。 傍晚,副將們射鵰,倚着馬鞍醉意中索要敵首。 西山的黑風吹落了瓦片,霜降的角聲在邊塞城牆下響起。 如今太平盛世,遠方的威名得以宣揚,你前往從軍,幾時歸來? 帳下的文儒將領兼備武藝,文學界從此在關西閃耀。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明代將領張敏行赴敦煌任職的壯麗場景,通過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語言,展現了邊疆的遼闊與戰爭的緊張。詩中「敦煌城下沙如雪」等句,以自然景象烘托出邊塞的荒涼與嚴峻。後文通過「捷書夜半飛龍樓」等句,傳達了戰爭的緊急與朝廷的重視。整首詩既讚美了將領的英勇與才華,也表達了對和平的嚮往和對邊疆安寧的祝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