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唐本初之茅山

· 袁華
九老仙都印未刓,華陽宮闕聳高寒。 隱君書著登真訣,長史碑題舊觀壇。 望拜竹宮流爟火,步虛菌閣侯神官。 姓名己在龜臺籍,鶴背風清聚鶡冠。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老仙都印:指道教中九位仙人的印信,象征著道教的權威與神秘。
  • (wán):磨損,損壞。
  • 華陽宮闕:指茅山上的道教宮觀,華陽是茅山的別稱。
  • 隱君:指隱居的道士或仙人。
  • 登真訣:脩鍊成仙的秘訣。
  • 長史碑:古代官職,此処可能指記載道教歷史的碑文。
  • 舊觀罈:古老的道教祭罈。
  • 望拜竹宮:指在竹制的宮殿前進行朝拜。
  • 流爟火:流動的火焰,可能是指道教儀式中的火光。
  • 步虛:道教脩鍊的一種境界,意指超越塵世。
  • 菌閣:指道教建築中的閣樓,可能因其形狀似菌而得名。
  • 神官:道教中的神職人員。
  • 龜台籍:道教中的神仙名冊,龜台是道教傳說中的仙境。
  • 鶡冠:古代一種冠帽,此処可能指道士的服飾。

繙譯

九老仙都的印信尚未磨損,華陽宮闕高聳入雲,顯得格外寒冷。隱居的道士著書傳授脩鍊成仙的秘訣,長史碑上題寫著古老祭罈的歷史。在竹宮前望拜,流動的火焰照亮了夜空,步虛境界的閣樓中,神官正在等候。姓名已記錄在神仙名冊上,風清氣爽中,鶴背上的道士們聚集在一起,頭戴鶡冠。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茅山道教的神秘與莊嚴。通過“九老仙都印”、“華陽宮闕”等意象,展現了道教文化的深厚底蘊。詩中“隱君書著登真訣”與“長史碑題舊觀罈”反映了道教脩鍊與歷史的傳承。結尾的“姓名己在龜台籍,鶴背風清聚鶡冠”則表達了道士們超脫塵世,追求仙道的理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分展現了明代道教文化的特色。

袁華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子英。工詩,長於樂府。洪武初爲蘇州府學訓導。有《可傳集》、《耕學齋詩集》。 ► 5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