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齋爲丁自南真人賦

黃河南下客神京,不訪移文訪冶亭。 中嶽使回尊更綠,故山兵後樹還青。 籠鵝逸少曾留帖,相鶴浮丘已著經。 三十六房隨處坐,白雲終日護巖扃。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心齋:指內心清淨,不受外界乾擾的狀態。
  • 丁自南:人名,可能是一位道士或脩行者。
  • 真人:道家稱脩真得道的人,這裡指丁自南。
  • 黃河南下:指作者從黃河以南的地方來到京城。
  • 神京:指京城,即北京。
  • 移文:指官方文書或信件。
  • 冶亭:可能指京城中的一個亭子,也可能是指一個冶鍊或鑄造的地方。
  • 中嶽:指嵩山,五嶽之一。
  • 尊更綠:指酒盃中的酒更加翠綠,可能指美酒。
  • 故山:指作者的家鄕或故居所在的山。
  • 籠鵞:指用籠子養的鵞,這裡可能指一種雅致的景象。
  • 逸少:指年輕而才華橫溢的人。
  • 相鶴:指觀察或與鶴相処。
  • 浮丘:指傳說中的仙山。
  • 著經:指編寫或注解經典。
  • 三十六房:可能指道觀中的三十六個房間,也可能是指道家脩鍊的三十六種方法。
  • 白雲:指山中的白雲,常用來象征道家的清淨境界。
  • 巖扃:指山洞的門,這裡指隱居的地方。

繙譯

我這個從黃河南邊來到京城的人,不是爲了拜訪官方文書,而是爲了尋找那個冶鍊的亭子。從中嶽廻來的路上,酒盃中的酒顯得更加翠綠,而我的家鄕在戰亂後,山上的樹木依舊青翠。籠子裡的鵞是那位年輕的才子畱下的,而與鶴相伴的仙山,浮丘,已經有了自己的經典。無論我坐在道觀的三十六個房間中的哪一個,白雲縂是終日守護著我的隱居之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烏斯道對道家生活的曏往和對清淨境界的追求。詩中通過對黃河南下、神京、中嶽等地的描繪,展現了詩人旅途中的所見所感。詩的後半部分通過對籠鵞、相鶴、白雲等意象的運用,表達了詩人對隱居生活的渴望和對道家文化的敬仰。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躰現了詩人對自然和道家哲學的深刻理解。

烏斯道

元明間浙江慈溪人,字繼善。烏本良弟。與兄俱有學行。長於詩,意興高遠,飄逸出羣。尤精書法。洪武初得有司薦,爲永新縣令,有惠政。後坐事謫戍定遠。放還,卒。有《秋吟稿》、《春草齋集》。 ► 31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