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無渡河
公無渡河,公無渡河,公若渡河,吾將奈何。河水有懸流,魚鱉不能居。
公力不如水,乃爲鱉與魚。河水勝鴆毒,河水勝矛戟。
河伯不相邀,胡云避不得。吾聞狎於虎,死於虎,狎於水,死於水。
公性揚揚急如駛,河水一去不復回,公今一去寧復起。
公不起,自取之,公兮公兮將怨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公無渡河:公,古代對男子的尊稱。無,不要。渡河,過河。
- 吾將奈何:我將怎麼辦。
- 懸流:急流,瀑布。
- 鱉:一種水生爬行動物,俗稱甲魚。
- 矛戟:古代的兩種兵器,矛用於刺,戟既可刺也可割。
- 河伯:古代傳說中的河神。
- 狎:親近而不莊重,這裏指習慣於某種危險的環境。
- 揚揚:得意的樣子。
- 駛:快速行進。
翻譯
公啊,不要過河,公啊,不要過河,如果你非要過河,我將怎麼辦呢?河水中有急流,連魚和鱉都無法居住。 公的力量比不上水流,就會成爲魚鱉的食物。河水比毒藥和矛戟還要危險。 河神並沒有邀請你,爲何說避不開呢?我聽說親近老虎的人,會死於老虎之手;親近水的人,會死於水。 公的性格急躁如飛馳,河水一旦流去就不回頭,公一旦離去,又怎能再回來? 公不回來,是自己造成的,公啊,公啊,你又能怨恨誰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反覆勸誡「公無渡河」,形象地描繪了河水的危險和渡河者的魯莽。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誇張的手法,如將河水比作毒藥和矛戟,強調了其致命性。同時,通過「狎於虎,死於虎;狎於水,死於水」的比喻,警示人們要敬畏自然,不可輕率冒險。最後,詩人對渡河者的命運表示無奈和哀嘆,反映了人與自然鬥爭中的悲劇色彩。
烏斯道
元明間浙江慈溪人,字繼善。烏本良弟。與兄俱有學行。長於詩,意興高遠,飄逸出羣。尤精書法。洪武初得有司薦,爲永新縣令,有惠政。後坐事謫戍定遠。放還,卒。有《秋吟稿》、《春草齋集》。
► 314篇诗文
烏斯道的其他作品
- 《 晚年病目詩其三 》 —— [ 明 ] 烏斯道
- 《 題江村漁話圖 》 —— [ 明 ] 烏斯道
- 《 甲寅臘月十日自石龍赴廣州會城途中紀行 》 —— [ 明 ] 烏斯道
- 《 與諸友山中晚行 》 —— [ 明 ] 烏斯道
- 《 和劉彥高倪氏園亭即事七首 》 —— [ 明 ] 烏斯道
- 《 自然齋詩為周原夫作其四 》 —— [ 明 ] 烏斯道
- 《 賦得吳王避暑宮陶侃讀書堂二詩送丁鶴年歸武昌一 》 —— [ 明 ] 烏斯道
- 《 過西山訪章願學鐘聲伯二隱者兼與同遊諸公分韻得深字 》 —— [ 明 ] 烏斯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