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陽曲呈邑大令

自作圖經補昔人,更將風俗與維新。 牛刀一中桑林舞,是處絃歌返太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圖經:古代的一種地理志,記錄地方的山川、風俗、物產等。
  • 補昔人:補充前人未盡的記錄。
  • 風俗:指某一地區或民族的傳統習慣和生活方式。
  • 維新:改革,更新。
  • 牛刀:比喻大材小用,這裏指治理小地方的才能。
  • 桑林舞:古代的一種舞蹈,這裏比喻治理得當,社會和諧。
  • 是處:到處,處處。
  • 絃歌:古代的一種教育方式,這裏指文化教育普及。
  • 太淳:極其淳樸,指原始的、未受污染的社會狀態。

翻譯

我親自編寫地方誌,補充前人未詳盡的記錄, 更要將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改革更新。 雖然治理小地方顯得大材小用,但社會和諧如桑林舞, 處處都充滿了文化教育的氣息,迴歸到極其淳樸的狀態。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屈大均對於地方治理和文化教育的重視。詩中,「自作圖經補昔人」展現了詩人對於歷史記錄的責任感,而「更將風俗與維新」則體現了詩人對於社會風俗改革的決心。後兩句通過「牛刀一中桑林舞」和「是處絃歌返太淳」的比喻,形象地描繪了治理成果和文化繁榮的景象,表達了對理想社會狀態的嚮往。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