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何東濱處士

嵇康有母甚慈威,教子山阿日采薇。 頤性自令高士在,潔身誰謂丈人非。 鹿逢甘草頻嗚友,蟬有高梧欲罷飛。 忠養未能吾自愧,艱難水菽與君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嵇康(jī kāng):東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被稱爲“嵇康有母”。 頤性(yí xìng):指養成的性情。 鹿逢(lù féng):指鹿遇到。 甘草(gān cǎo):指甘甜的草。 蟬(chán):崑蟲名,又稱蜉蝣。 高梧(gāo wú):高大的樹木。 水菽(shuǐ shū):指水稻。

繙譯

送給何東濱的士人 嵇康有一位極其慈愛而威嚴的母親,教導他在山阿採摘薇草。 他養成了高尚的品性,自己就成爲了一位高尚的士人,保持身心清潔,誰也不能說他不是一個正直的人。 鹿遇到了甘甜的草就會頻頻嗚嗚地召喚朋友,蟬遇到高大的樹木就想停止飛翔。 我對忠孝的養育還未能做到,自己感到慙愧,麪對睏難,我與你分別,就像水稻與水分離一樣。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身品德脩養的追求和對忠孝之道的思考。通過描繪嵇康的母親慈愛嚴厲的形象,以及自己對高尚品性的追求,表現了詩人對道德倫理的關注。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比喻,如鹿逢甘草、蟬有高梧,寓意著人在麪對誘惑和睏難時應該保持清正不移的品性。整首詩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忠孝之道的曏往和追求。

屈大均

屈大均

明末清初廣東番禺人,初名紹隆,字介子,號翁山。明末諸生。清初曾與魏耕等進行反清活動。後爲僧,名今種,字一靈、騷餘。中年仍改儒服,用今名。足跡遍及江浙與北方各省。詩與陳恭尹、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翁山文外、詩外》、《廣東新語》、《四朝成仁錄》等。均乾隆朝嚴禁之書。 ► 67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