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叔原楚生兄弟自江右歸攜德甫用晦書見存且劇談二君相遇之厚賦此寄之
三十六鱗秋乍肥,楓江回望思依依。
鬥間人覓雙龍去,吳下書從二陸歸。
劍曲未終遷幸舍,築歌才和對沾衣。
菰蘆何限東南美,其若霜風識者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三十六鱗:指鯉魚,傳說鯉魚躍過龍門即可化龍,這裏比喻陸叔原和楚生兄弟。
- 鬥間人:指星斗之間的人,比喻高人隱士。
- 雙龍:比喻陸叔原和楚生兄弟。
- 吳下:指江蘇一帶,這裏指陸叔原和楚生兄弟的故鄉。
- 二陸:指陸叔原和楚生兄弟。
- 遷幸舍:指遷居,這裏指陸叔原和楚生兄弟的歸來。
- 築歌:指築城時所唱的歌,這裏比喻陸叔原和楚生兄弟的歸來帶來的歡樂。
- 對沾衣:指對飲時酒沾溼了衣襟,形容飲酒的歡樂。
- 菰蘆:指菰和蘆葦,這裏比喻隱居的地方。
- 霜風:比喻歲月的變遷。
翻譯
秋天的鯉魚正是肥美之時,回望楓江,思緒依依。 星斗之間的人們尋找着雙龍的去向,江蘇的書信隨着二陸的歸來而到來。 劍舞未終,遷居的喜悅已至,築城的歌聲才起,對飲的歡樂已使衣襟沾溼。 菰蘆之地隱藏着東南的美麗,但能識得這霜風中真意的人卻稀少。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陸叔原和楚生兄弟從江右歸來的情景,通過「三十六鱗」、「雙龍」等意象讚美了他們的才華與歸來。詩中「鬥間人覓雙龍去」與「吳下書從二陸歸」形成對比,表達了人們對他們的期待與歡迎。後兩句則通過「遷幸舍」和「築歌才和對沾衣」描繪了歸來的歡樂場面。結尾的「菰蘆何限東南美,其若霜風識者稀」則寄寓了對他們才華的珍視與對世人不識真才的遺憾。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殷無美與沈君典狀元有南宮之好今將訪君典於宣城賦此送之並簡沈 》 —— [ 明 ] 王世貞
- 《 師道太史兼直外製賦此寄之 》 —— [ 明 ] 王世貞
- 《 吳三皋倩應試金陵以通家子來謁得見新文賦慰賞之餘走筆爲贈 》 —— [ 明 ] 王世貞
- 《 弇山堂後石甃芙蓉池 》 —— [ 明 ] 王世貞
- 《 試心石 》 —— [ 明 ] 王世貞
- 《 連得故里書親友逝者五六輩皆齒相亞爲之憮然有感 》 —— [ 明 ] 王世貞
- 《 王愛川先生歸馮翊詩以送之 》 —— [ 明 ] 王世貞
- 《 寄俞仲蔚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