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蒹葭(jiān jiā):蘆葦。
- 漁燈:漁船上的燈火。
- 佛燈:寺廟中的燈火。
- 羊石: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三城:指廣州的三個城區,即南海、番禺、順德。
- 鵝潭:地名,指廣州的珠江河段。
- 去棹歸帆:指離去的船隻和歸來的帆船。
- 淡煙疏雨:形容景象朦朧,雨霧稀疏。
- 雷同:相似,相同。
- 忘言: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境界。
- 舉似:傳達,表達。
翻譯
四周的蘆葦叢生,道路不通,漁船上的燈火移到了寺廟的燈火旁。 我在羊石的三城等待你的歸來,而我已老去,只能在鵝潭的夜晚感受一夜的風。 離去的船隻和歸來的帆船,無論遠近,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和稀疏的雨中,景象相似。 往來之間,我漸漸達到了無法用言語表達的境界,真的很難將這種感受傳達給你。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自然景象和表達內心感受,展現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面面蒹葭路不通」描繪了環境的幽閉,而「漁燈移傍佛燈中」則巧妙地以燈火爲媒介,將世俗與宗教相聯繫。後句通過「遲君羊石三城月,老我鵝潭一夕風」形成對比,表達了等待與老去的無奈。結尾的「忘言」和「舉似」則深刻地表達了情感的深沉與難以言傳。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
成鷲的其他作品
- 《 旋風 》 —— [ 明 ] 成鷲
- 《 送徐鐸愚歸五羊兼柬城中諸子時值賓興 》 —— [ 明 ] 成鷲
- 《 姚齊州有愛子之戚書悶詩見示依韻賦慰 》 —— [ 明 ] 成鷲
- 《 續西園詠木芙蓉後十五韻 》 —— [ 明 ] 成鷲
- 《 和何孟門韻 》 —— [ 明 ] 成鷲
- 《 耳聾 》 —— [ 明 ] 成鷲
- 《 李雪峯過寺約遊中宿老病爲辭別後見寄用韻賦答並寄張子白 》 —— [ 明 ] 成鷲
- 《 送高邑佐伴貢入京用來韻十首 》 —— [ 明 ] 成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