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九譯禪友還裏葬母兼訂重來之約

· 成鷲
年過三十不聞道,少壯蹉跎忽復老。 善哉之子正當時,出世不遲還不早。 生來十八解破家,自笑平生白鼻騧。 儒門澹薄收不起,章逢換取僧袈裟。 昨日潘生今九譯,梵語華言明歷歷。 翻成一藏盌脫丘,此土西天渾不識。 東林老僧老古錐,被他喚作阿闍黎。 相逢有口但掛壁,喃喃作白稱毗尼。 毗尼不入丹霞耳,未能免俗聊爾爾。 等閒拈出衣中珠,貧兒暴富還鄉里。 還鄉生計當何如,杯棬有恨徒區區。 荊棘叢中問封樹,煙霞堆裏待安居。 安居乃在夏三月,春寒過眼成炎熱。 中閒冷煖誰得知,待子重來爲子說。
拼音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