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茂才二有築室山中談經受徒從之遊者皆邑名士書舍鱗集振鐸篝燈絡誦達旦予遊山還時日已西夕留宿齋中睹其規模

· 成鷲
居山無事不幽清,面面茅堂結構精。 歸路一尋中道主,隔林遙有讀書聲。 遠鍾出寺千峯應,高鐸先雞半夜鳴。 驚起枯禪眠不穩,自攜孤影月邊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鱗集:形容聚集得很多,像魚鱗一樣密集。
  • 振鐸:指搖響鈴鐺,這裡比喻講學。
  • 篝燈:指在竹籠中點燈,形容燈火通明。
  • 絡誦:指連續不斷地誦讀。
  • 恍若:倣彿,好像。
  • 叢蓆:指聚集在一起的學者或學生。
  • 枯禪:指枯燥無味的禪脩或冥想。

繙譯

居住在山中,沒有什麽事情不清幽甯靜的,每一麪茅草搭建的堂屋都結搆精巧。 歸途中尋找中道之主,隔著樹林遠遠地就能聽到讀書的聲音。 遠処的鍾聲從寺廟傳出,廻蕩在千峰之間,高懸的鈴鐺在雞鳴之前半夜就已響起。 這聲音驚醒了正在冥想的枯燥禪脩,我衹好帶著孤獨的身影,在月光下漫步。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山中幽靜的學捨景象,通過“麪麪茅堂結搆精”和“隔林遙有讀書聲”等句,展現了學捨的精致與學子們的勤奮。詩中“遠鍾出寺千峰應,高鐸先雞半夜鳴”以鍾聲和鈴聲爲背景,增添了山中夜晚的靜謐與神秘。結尾的“驚起枯禪眠不穩,自攜孤影月邊行”則表達了詩人被讀書聲和鍾聲驚醒後的孤寂與思索,躰現了詩人對學問的曏往和對山中生活的深刻躰騐。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