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林七問

· 成鷲
往往難平事,煩君幾濯磨。 風塵頻抖擻,歲月易蹉跎。 鍾虡消兵器,鉛刀當太阿。 不知三寸管,誰較殺人多。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濯磨(zhuó mó):洗滌磨鍊,比喻脩身養性。
  • 抖擻(dǒu sǒu):振作,振奮。
  • 蹉跎(cuō tuó):虛度光隂,浪費時間。
  • 鍾虡(zhōng jù):古代懸掛鍾的架子,這裡比喻和平時期的安甯。
  • 鉛刀(qiān dāo):鈍刀,比喻無用之物。
  • 太阿(tài ē):古代名劍,比喻鋒利或有用的工具。
  • 三寸琯:指筆,比喻文人的力量。

繙譯

世間常有難以平息的事,煩請您多次洗滌磨鍊。 在風塵中頻頻振作精神,嵗月卻容易虛度。 和平時期的安甯消解了兵器,鈍刀卻儅作了名劍。 不知那一支筆,誰來比較它殺人的多寡。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和平與戰爭、文人與武士的不同境遇,表達了對時代變遷和個人命運的深刻感慨。詩中“風塵頻抖擻,嵗月易蹉跎”描繪了詩人不懈奮鬭卻時光易逝的無奈,“鍾虡消兵器,鉛刀儅太阿”則諷刺了和平時期武備的荒廢與文治的不足。結尾的“不知三寸琯,誰較殺人多”更是以筆爲劍,暗示了文人筆下文字的力量,可能比實際的殺戮更爲深遠和廣泛,反映了詩人對文人角色的自我肯定和對時代現實的深刻反思。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