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雨和楊鬯侯見寄

· 成鷲
鼁從竈底出,塵向甑邊生。 歌哭憐桑扈,猖狂笑彌平。 山飛雲黯澹,海立雨砰訇。 不少迷津客,停車問耦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qù):一種小型的蛙類動物。
  • (zèng):古代用來蒸食物的器具。
  • 桑扈:古代傳說中的人物,據說他能預知風雨。
  • 彌平:廣泛而平坦。
  • 砰訇(pēng hōng):形容聲音大而響亮。
  • 迷津:迷失方向的地方。
  • 耦耕:兩人並肩耕作。

翻譯

蛙兒從竈底跳出,塵土在甑邊飛揚。 悲歌與哭泣中憐憫着桑扈,放肆地笑着,廣闊而平坦。 山間雲霧黯淡,海面雨聲轟鳴。 不少迷失方向的旅人,停下車輛詢問並肩耕作的方法。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幅雨中的田園景象,通過蛙鳴、塵土、雲霧和雨聲等自然元素,展現了鄉村的寧靜與生機。詩中「歌哭憐桑扈,猖狂笑彌平」一句,既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界的感慨,也隱含了對人生百態的深刻洞察。末句「不少迷津客,停車問耦耕」則反映了人們在迷茫中尋求指引和幫助的普遍心理,體現了詩人對人性深處的關懷與理解。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