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毛中庵明府歸自丹徒

· 成鷲
道情平澹世知稀,一奏良刀便入微。 官似澄江清見底,心同高鶴倦思歸。 春栽荷芰成初服,晚脫華簪伴衲衣。 閒上竹樓樓上望,青山依舊對玄暉。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道情:指道德情感,即人的道德品質和情感狀態。
  • 平澹:平淡無奇。
  • 良刀:比喻技藝或才能。
  • 入微:達到非常精細的程度。
  • 澄江:清澈的江水,比喻清廉的官員。
  • 高鶴:比喻高潔的人。
  • 荷芰:荷花和菱角,這裏指隱居生活。
  • 初服:指隱居時的衣着。
  • 華簪:華麗的簪子,比喻官職。
  • 衲衣:僧人的衣服,比喻出家或隱居。
  • 玄暉:指山中的雲霧,也用來比喻隱居的地方。

翻譯

你的道德情感平淡無奇,世人知之甚少,但一旦施展你的才能,便能達到非常精細的程度。你的官職像清澈的江水一樣清廉,你的心如同高潔的鶴,渴望歸隱。春天你種植荷花和菱角,開始隱居生活,晚上脫下華麗的官服,換上僧人的衣服。閒暇時登上竹樓,從樓上望去,青山依舊,雲霧繚繞,如同隱居之地。

賞析

這首詩讚美了毛中庵明府的清廉和高潔,以及他對隱居生活的嚮往。詩中通過比喻和象徵,如「澄江」、「高鶴」、「荷芰」、「衲衣」等,生動地描繪了毛中庵的品格和生活方式。最後兩句以景結情,表達了詩人對毛中庵歸隱生活的羨慕和對自然美景的讚美。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