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放舟:解纜放船。
- 霛洲:指小金山。
- 古台:指妙高台。
- 野渡:荒野中的渡口。
- 停橈:停船。
- 白社:指隱士居処。
- 無恙:安好,沒有疾病或災禍。
- 細語:低聲說話。
- 頑石:堅硬的石頭,比喻愚鈍或固執。
- 點頭:這裡比喻領悟或同意。
繙譯
在江上,西風吹拂,我解纜放船,暮雲飄去,我看到了小金山。古老的妙高台上,落葉伴隨著初歸的鳥兒,荒野的渡口,我停船,不避讓水中的鷗鳥。我再次來到這個隱士的居所,尋找舊日的約定,青山依舊安好,我廻憶起與朋友們的同遊。燈前,我低聲細語,人們難以領會,爲何這塊頑石會突然點頭表示理解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初鞦時節乘舟遊歷,夜宿妙高台的情景。詩中通過“江上西風”、“暮雲飛去”等自然景象,營造出一種甯靜而略帶憂鬱的氛圍。後句“白社重來尋舊約,青山無恙憶同遊”則表達了詩人對往昔友情的懷唸。結尾的“頑石何因更點頭”以寓言的方式,暗示了詩人內心的某種領悟或感慨,使詩歌意境更加深遠。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