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中荅丘坡三見寄來韻

· 成鷲
詩情病態轉相因,賈瘦郊寒且自親。 老去煙霞成痼疾,閒來風雨伴吟身。 藥爐多累書辭架,蠟屐無聲徑積塵。 賴有東皋丘處士,新篇還許寄山鄰。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賈瘦郊寒:指賈島和孟郊的詩風,兩人都以清瘦寒苦著稱。
  • 煙霞:指山水風景,這裏比喻詩人的隱逸生活。
  • 痼疾:(gù jí)長期難以治癒的病。
  • 蠟屐:塗蠟的木屐,這裏指隱士的鞋。
  • 東皋:泛指田野或高地。
  • 丘處士:指隱居的賢士,這裏特指丘坡。

翻譯

詩情與病態相互影響,我依然親近賈島和孟郊那種清瘦寒苦的詩風。年老之後,對山水風景的喜愛成了一種難以治癒的病,空閒時,我便與風雨爲伴,吟詠詩篇。藥爐旁的書架上堆滿了書籍,隱士的蠟屐未曾踏過的小徑積滿了塵埃。幸好有東皋的丘處士,願意將新作的詩篇寄給我這位山中的鄰居。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成鷲對詩歌創作的執着與對隱逸生活的嚮往。詩中「詩情病態轉相因」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詩歌的熱愛,也暗示了其身體狀況的不佳。通過「賈瘦郊寒且自親」,詩人表達了對賈島、孟郊詩風的欣賞,以及自己與之相似的清貧生活狀態。後兩句則描繪了詩人的隱居環境,藥爐、書架、蠟屐、積塵等意象,共同營造出一種靜謐而略帶孤寂的氛圍。最後,詩人對丘處士的感激之情溢於言表,也體現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