墺門阻風

· 成鷲
絕徼到來曾幾日,故山回首已千重。 歸從舊路常憂雨,去逐春潮卻滯風。 拜浪江豚隨上下,忘機鷗鳥自西東。 偶來識得居夷叟,浮海乘桴興不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墺門:指邊遠之地。
  • 絕徼:指邊疆,邊遠之地。
  • 故山:指故鄉的山。
  • 歸從:歸途。
  • 去逐:離去追逐。
  • 滯風:因風而滯留。
  • 拜浪:指江豚在浪中跳躍,彷彿在拜浪。
  • 忘機:指超脫世俗,無機巧之心。
  • 鷗鳥:海鷗,常用來象徵自由與無拘無束。
  • 居夷:指居住在邊遠之地的人。
  • 浮海乘桴:指乘船出海。
  • 興不窮:興致不減。

翻譯

來到這遙遠的邊疆已有幾日,回首故鄉的山巒已隔千重。 歸途沿着舊路,常擔心雨水,離去追逐春潮,卻因風而滯留。 江豚在浪中跳躍,隨波上下,無拘無束的海鷗自在地東西飛翔。 偶然間認識了居住在邊遠之地的老者,乘船出海的興致不減。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身處邊疆的孤獨與對故鄉的思念,同時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觀察和對自由生活的嚮往。詩中「絕徼」、「故山」等詞語,勾勒出詩人遠離家鄉的孤寂心境。而「拜浪江豚」、「忘機鷗鳥」則生動地描繪了江豚和海鷗的自在狀態,反映了詩人內心的嚮往。最後,通過與「居夷叟」的交往,詩人表達了對乘船出海、探索未知世界的無限興趣。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