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和歌辭董逃行

· 張籍
洛陽城頭火曈曈,亂兵燒我天子宮。宮城南面有深山,盡將老幼藏其間。 重巖爲屋橡爲食,丁男夜行候消息。聞道官軍猶掠人,舊裏如今歸未得。 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曈曈(tóng tóng):形容火光閃爍的樣子。
  • 丁男:成年男子。
  • :等待。
  • 舊裏:故鄉。

翻譯

洛陽城頭的火光閃爍不定,亂兵焚燒了我的天子宮殿。宮城南面有一片深山,百姓們將老幼藏匿其中。 以重巖作爲住所,以橡實作爲食物,成年男子夜間外出等待消息。聽說官軍還在掠奪人民,故鄉如今已無法回去。 唱起《董逃行》,漢家何時才能重歸太平。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戰亂時期洛陽城的慘狀,通過火光、亂兵、深山等意象,生動地展現了百姓的苦難和無奈。詩中「重巖爲屋橡爲食」一句,深刻反映了百姓生活的艱辛。結尾的「董逃行,漢家幾時重太平」則表達了詩人對和平的渴望和對時局的憂慮,情感深沉,令人動容。

張籍

張籍

張籍,字文昌,唐代詩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漢族,先世移居和州,遂爲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爲韓門大弟子,其樂府詩與王建齊名,並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徵婦怨》《採蓮曲》《江南曲》《秋思》等。 ► 444篇诗文

張籍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