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寺偶題

漢時城郭樑時寺,日炙風吹秋又春。 六代風流煙暝暝,三分舊恨水潾潾。 陰陽戲劇程生馬,爪齒虛浮泡似人。 如此安禪亦剩事,只宜高枕對嶙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zhì):烤,曬。
  • 風流:指過去的繁華景象或文化。
  • 暝暝 (míng míng):昏暗的樣子。
  • 潾潾 (lín lín):水波閃動的樣子。
  • 陰陽:指自然界的對立面,如日夜、寒暑等。
  • 戲劇:這裏比喻變化無常。
  • 程生馬:比喻事物變化迅速,出自《莊子·秋水》。
  • 爪齒:指人的身體。
  • 虛浮:空虛不實。
  • 泡似人:比喻人生短暫如泡影。
  • 安禪:指修行禪定。
  • 剩事:多餘的事情。
  • 高枕:指無憂無慮地睡覺。
  • 嶙峋 (lín xún):形容山石突兀、重疊。

翻譯

這座寺廟建於漢代,城郭則建於梁朝,經歷了無數春秋的風吹日曬。六朝的繁華已成煙霧,昏暗不明,三分的舊恨隨着水波閃爍。自然界的變化如同戲劇,程生馬般迅速,人的身體如同虛浮的泡影。在這樣的環境中修行禪定,也不過是多餘的事情,不如高枕無憂,對着那突兀重疊的山石。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古寺和城郭的描繪,表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人生無常的思考。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日炙風吹」、「煙暝暝」、「水潾潾」等,營造出一種滄桑和悽美的氛圍。後兩句則通過比喻和誇張,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虛幻和短暫。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世事無常的深刻認識和對超脫世俗的嚮往。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 2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