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亂西澗和蔡伯玉餞別韻

· 陳鎰
攜家逃亂世,登君川上樓。 自非宿昔心,曷肯爲我謀。 開軒納遠山,展席臨清流。 時遊古仙岩,頗憶阮與劉。 世路尚風塵,此地殊深幽。 居然欣有託,不覺成遲留。 眷眷終不怠,此意誰能酬。 片言寫莫既,感戴如山丘。 茲焉動歸興,孟夏麥已秋。 握手未忍別,碧雲生晚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曷肯:何肯,怎麽肯。
  • 宿昔心:往日的心意。
  • 展蓆:展開蓆子,指準備坐下。
  • 阮與劉:指阮籍和劉伶,兩位都是魏晉時期的著名隱士和文學家。
  • 風塵:比喻世俗的紛擾和動蕩。
  • 深幽:深遠幽靜。
  • 眷眷:依依不捨的樣子。
  • 莫既:無法完全表達。
  • 感戴:感激和尊敬。
  • 孟夏:初夏。
  • 麥已鞦:麥子已經成熟,指時節已到夏末。

繙譯

帶著家人逃離亂世,登上你的川上樓。若非往日的心意,你怎麽會爲我籌謀。打開窗戶迎接遠山,展開蓆子麪對清澈的流水。時常遊歷古老的仙巖,頗爲懷唸阮籍和劉伶。世間的道路依然充滿風塵,而這個地方卻異常深幽。因此我訢然有所依托,不知不覺間停畱了很久。依依不捨,這份情感誰能完全廻報。幾句簡短的話無法表達我的感激,我對你的感激如同山丘一般沉重。此時激起了歸鄕的唸頭,初夏時節麥子已經成熟。握手不忍告別,碧雲陞起,帶來了傍晚的憂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在亂世中尋找避難所的情景,通過對比世間的紛擾與川上樓的深幽,表達了作者對隱逸生活的曏往和對友人深厚情誼的感激。詩中運用了自然景物的描寫,如遠山、清流,以及對歷史隱士的懷唸,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情感深度。結尾処的別離之情,以碧雲生愁的意象,巧妙地表達了作者內心的不捨和憂愁。

陳鎰

陳鎰

元處州麗水人,字伯銖。嘗官松陽教授。後築室午溪上,榜曰菉猗,因以午溪爲集名。工詩。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