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門

高臺落照問歸津,擊劍悲歌獨愴神。 旅邸風塵非昔日,中原豪傑更何人。 聯舟會有南賓雁,候徑應逢故國春。 四百峯頭孤月在,梅花開遍酒如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出都門:離開京城。
  • 高臺:高聳的樓臺。
  • 落照:夕陽的餘暉。
  • 歸津:歸途的渡口。
  • 擊劍:用劍敲擊,表示悲憤。
  • 愴神:悲傷至極。
  • 旅邸:旅途中的住處。
  • 風塵:比喻旅途的艱辛。
  • 中原:指中國北方平原地區。
  • 豪傑:英雄人物。
  • 聯舟:並排的船隻,比喻同伴。
  • 南賓雁:指南飛的雁羣,比喻歸途中的同伴。
  • 候徑:等待的小路。
  • 故國春:故鄉的春天。
  • 四百峯頭:指山峯衆多。
  • 孤月:孤獨的月亮。
  • 梅花:冬季開放的花,象徵堅韌。
  • 如薰:如香氣四溢。

翻譯

離開京城,我站在高臺上,夕陽的餘暉中尋找歸途的渡口。我悲憤地用劍敲擊,獨自感到極度的悲傷。旅途中的住處,風塵僕僕,已非往日,中原的英雄人物,還有誰在?並排的船隻上,會有南飛的雁羣作伴,等待的小路上,應該會遇到故鄉的春天。四百座山峯之上,孤獨的月亮依舊高懸,梅花開遍,酒香四溢,如同薰香。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離開京城時的孤獨與悲傷,以及對歸途和故鄉的深切思念。詩中,「高臺落照問歸津」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歸途的渴望,又透露出離別的無奈。後文通過對旅途艱辛和中原英雄的感慨,進一步加深了詩人的孤獨感。最後,詩人以梅花和酒香作爲寄託,表達了對故鄉春天的期盼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悽美,展現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情和對未來的希望。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