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安道經一藏於閣西室敬述
太上攜衆真,逍遙於玉清。
蟻觀下土士,穢濁錮三靈。
慈憫激流徽,貫珠自泠泠。
精微綴宸章,錯繡何青熒。
軒轅啓陰符,玄女駐緇軿。
靈威抉潛宮,禹文不沈冥。
隱約五千言,致柔澹無營。
洸漾漆園叟,遊戲與道並。
內景散蕊珠,洞玉啓丹扃。
南真紆初祕,緣㖟在興寧。
濫竽昉靈期,殽玉實光庭。
及乎宣和季,紫色復蠅聲。
誤解抱朴書,九咽焰煙生。
妄謳紫陽詠,恍焉喪其精。
罔象獲玄珠,中智謂非誠。
將配西天言,及我東魯經。
含輝各垂照,皦若日月星。
澄乳出醍醐,和美故無爭。
分流雖殊派,不悖當並行。
小兆匪南董,慨焉慕赤明。
上論九玄度,下紀萬椿生。
竊從玄卿後,良常勒新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上:道教中指最高神祇,即太上老君。
- 玉清:道教三清之一,指玉清境,是道教中最高的仙境。
- 蟻觀:比喻低微的看法或態度。
- 下土士:指塵世中的人。
- 穢濁:骯髒,不潔淨。
- 三靈:指人的精、氣、神。
- 慈憫:慈悲憐憫。
- 流徽:流動的音符,此處比喻道教的教義。
- 宸章:帝王的詩文。
- 青熒:形容光彩閃爍的樣子。
- 軒轅:即黃帝,中國古代傳說中的帝王。
- 陰符:道教經典之一,全稱《黃帝陰符經》。
- 玄女:道教中的女神,傳說中黃帝的師傅。
- 緇軿:黑色的車簾,指神仙的座駕。
- 靈威:神靈的威力。
- 禹文:指大禹的文獻或遺蹟。
- 沈冥:深沉幽暗。
- 五千言:指《道德經》,共有五千字左右。
- 致柔:達到柔和無爲的境界。
- 無營:無所求。
- 洸漾:水波盪漾的樣子,比喻思想或言論的廣泛傳播。
- 漆園叟:指莊子,因其曾爲漆園吏。
- 內景:道教修煉中的內視景象。
- 蕊珠:道教中指修煉成仙的境界。
- 洞玉:道教中指修煉成仙的境界。
- 丹扃:道教中指修煉成仙的境界。
- 南真:道教中的南方真人。
- 緣㖟:因緣。
- 興寧:地名,此處可能指道教的某個事件或時期。
- 濫竽:比喻不稱職的人混在行家裏面。
- 昉靈期:開始靈驗的時期。
- 殽玉:雜亂的玉石,比喻道教中的各種教義。
- 光庭:光明的地方,比喻道教的教義。
- 宣和:宋徽宗的年號。
- 紫色:指道教中的紫微星,代表道教的高級境界。
- 蠅聲:微小的聲音,比喻微不足道的言論。
- 抱朴書:道教經典之一,全稱《抱朴子》。
- 九咽:道教修煉中的九次吞嚥。
- 焰煙生:比喻修煉中的困難或危險。
- 紫陽詠:指道教中的詩歌或讚美。
- 恍焉:模糊不清的樣子。
- 喪其精:失去其精髓。
- 罔象:無形的形象,比喻道教中的深奧道理。
- 玄珠:道教中指修煉成仙的境界。
- 中智:中等智慧的人。
- 非誠:不真實。
- 西天言:指佛教的教義。
- 東魯經:指儒家經典。
- 含輝:含有光輝。
- 皦若:明亮如。
- 日月星:比喻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教義。
- 澄乳:清澈的乳汁,比喻道教的教義。
- 醍醐:佛教中指最高的智慧。
- 和美:和諧美好。
- 無爭:沒有爭執。
- 分流:分開的流派。
- 不悖:不違背。
- 並行:同時存在。
- 小兆:小的徵兆或跡象。
- 南董:指南方的賢人。
- 慕赤明:嚮往光明。
- 九玄度:道教中指九種玄妙的度量。
- 萬椿生:比喻長壽。
- 玄卿:道教中的神仙。
- 良常:良好的常態。
- 新銘:新的銘文或記錄。
翻譯
太上老君帶領衆仙,自在地遊於玉清仙境。他們以微不足道的視角看待塵世中的人,認爲他們被污穢和濁氣束縛了精、氣、神。太上老君以慈悲之心激發道教教義,這些教義如流動的音符般清脆悅耳。精妙的道教教義被帝王的詩文所點綴,光彩閃爍。黃帝開啓了道教經典《陰符經》,玄女駕馭着黑色的仙車。神靈的威力揭示了深藏的宮殿,大禹的文獻不再深沉幽暗。《道德經》的五千言傳達了柔和無爲的境界,莊子的思想如水波般廣泛傳播,與道相併。道教修煉中的內視景象散發出仙境的光輝,南方的真人揭示了初祕,因緣在興寧。不稱職的人混在行家裏面,開始靈驗的時期,雜亂的教義實際上是光明的庭院。到了宋徽宗的宣和末年,道教的高級境界再次被微不足道的言論所幹擾。誤解了《抱朴子》中的修煉方法,九次吞嚥帶來了修煉的危險。妄自吟詠道教的詩歌,卻模糊了其精髓。無形的道教深奧道理被獲得,但中等智慧的人認爲這不真實。道教的教義將與佛教的教義以及儒家的經典並列,各自散發光輝,明亮如日月星辰。道教的教義如清澈的乳汁,與佛教的最高智慧和諧美好,沒有爭執。雖然道教與其他教派分流,但不違背,應當並行。我雖不是南方的賢人,卻也向往光明,討論道教的九種玄妙度量,記錄萬年的長壽。我跟隨道教的神仙,記錄下新的銘文。
賞析
這首作品是王世貞對道教教義的讚美和闡述,通過豐富的道教術語和典故,展現了道教的深奧和博大。詩中,作者通過對太上老君、玉清仙境、道教經典等的描述,表達了對道教教義的尊崇和嚮往。同時,詩中也反映了作者對道教與其他宗教(如佛教、儒家)關係的思考,認爲各教派雖有不同,但應和諧共存,不應相互排斥。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體現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道教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