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事
夜雨㶁㶁來,與漏相終始。
不驚少年臥,偏滴老人耳。
陸沈漸相迫,天漏猶未已。
西鄰曉炊罷,白粥清映底。
今年猶自可,明年飲寡水。
東捨得順風,號呼應鞭棰。
可憐徵求骨,共作魚鱉餌。
忽逢黃冠客,叩門談玄理。
燒金事已謬,辟穀謀可恥。
那能一身活,坐看羣黎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㶁㶁 (guō guō):象聲詞,形容水聲。
- 陸沈:指陸地沉沒,比喻國家或社會的衰敗。
- 黃冠客:指道士。
- 辟穀:道家修煉的一種方法,指不食五穀以求長生。
翻譯
夜雨嘩嘩地落下,與滴漏聲相伴始終。 不驚擾年輕人的安眠,卻偏偏滴入老人的耳中。 陸地沉沒的危機逐漸逼近,天空的漏雨似乎還未停止。 西邊的鄰居清晨煮飯完畢,白粥清澈地映照着底部。 今年還能勉強維持,明年可能只能喝清水了。 東邊的住處得到了順風,呼喊聲應和着鞭打聲。 可憐那些被徵召的人,最終成了魚鱉的食物。 突然遇到一位道士,敲門談論玄妙的道理。 鍊金術已經荒謬,不食五穀的修煉方法也顯得可恥。 怎能只顧自己活命,坐視衆多百姓死亡。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夜雨、滴漏等自然景象,以及社會衰敗、人民苦難的現實,表達了詩人對時局的憂慮和對人民疾苦的同情。詩中「不驚少年臥,偏滴老人耳」一句,巧妙地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了老人對社會變遷的敏感和憂慮。後文通過道士的對話,進一步批判了逃避現實、不顧民生的行爲,展現了詩人深厚的社會責任感。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深切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