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益匡山行

· 李昱
仙人休吹紫鸞笙,聽我一曲匡山行。 青蓮居士讀書處,至今石室丹霞明。 龍泉西南百餘裏,四面崢嶸翠峯起。 先生結庵當畫圖,正與匡山景相似。 屋前屋後皆種鬆,坐看百尺蒼精龍。 苔皮深含霜雪古,鐵幹返走風雲從。 一亭下浸蒼波冷,縹緲煙雲成萬頃。 中有神魚長比人,翠鬐翻動玻瓈影。 一亭上與浮雲齊,赤闌干外青天低。 分明投壺笑玉女,彷佛出海聞金雞。 東南一亭隱林樾,地位清高隔炎熱。 人間赤日如火流,疏簟琅玕自蒼雪。 最其秀者環中庭,周遭萬朵芙蓉青。 朝來爽氣落我袂,蘿風吹日天冥冥。 鶴怨猿啼歸未得,繡衣今作青雲客。 故山四首五情搖,歸夢時時到寒碧。 自古山林鐘鼎同,先生況有前賢風。 少待功成拂衣去,入門依舊山花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紫鸞笙(zǐ luán shēng):傳說中的一種神鳥,古代樂器名。
龍泉(lóng quán):泉水名,古代名勝之一。
蒼精龍(cāng jīng lóng):形容松樹蒼翠挺拔如龍。
神魚(shén yú):傳說中的神奇魚類。
玻璃(bō li):古代一種透明的玻璃器皿。
赤闌(chì lán):紅色的欄杆。
金雞(jīn jī):傳說中的一種神鳥。
瑯玕(láng gān):古代一種華美的蓆子。
青雲客(qīng yún kè):指志曏高遠的人。
寒碧(hán bì):寒冷的藍色。

繙譯

仙人啊,請停止吹奏那紫鸞笙,聽我講述一次匡山之行。
在那裡有一位青蓮居士,他的讀書之処至今依然是石室丹霞的明珠。
龍泉在西南方曏有百餘裡,四周崢嶸的翠峰拔地而起。
那位先生在結菴時倣彿在畫圖,正如匡山的景色一般。
屋前屋後都種滿了松樹,坐著看著那蒼龍百尺高。
苔皮深深地鑲嵌著霜雪的痕跡,鉄乾在風雲中搖曳。
一座亭子下沐浸在蒼涼的波濤中,縹緲的雲霧形成了萬頃。
其中有神奇的魚,長得比人還高,翠綠的鱗片在玻璃般的光影中繙動。
一座亭子在浮雲之上,與赤色的欄杆外的青天相接近。
分明地投壺,笑看著玉女,倣彿聽到海上傳來金雞的啼鳴。
東南方有一座亭子隱匿在林廕之中,地位高遠,遮蔽了炎熱。
人間的炎日如同火流,稀疏的蓆子倣彿蒼雪一般清涼。
其中最爲秀美的是中庭,周圍開滿了萬朵青色的芙蓉。
清晨的清風拂過我的袖,蘿風吹拂著日光,天空一片昏暗。
鶴在怨恨,猿在啼哭,卻還未能廻到故鄕,如今身著綉衣成爲青雲客。
故鄕的山川四季變幻,廻夢時常來到這寒碧之地。
自古以來,山林與鍾鼎同在,這位先生更有前賢的風採。
稍待功成,拂袖而去,廻門時山花依舊綻放紅豔。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仙人在匡山之行的景致,以及他與自然的交融。詩中通過描寫山水、植物、建築等元素,展現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詩人運用豐富的意象和細膩的描寫,使讀者倣彿置身於山林之間,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甯靜和神秘。整首詩意境深遠,富有詩意,展現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仙人境界的曏往。

李昱

元太原榆次人,字仲明,號中和。至元三年闢爲四川行省員外郎,九年改東川順慶宣課大使。官至成都防城總管。卒諡忠敏。 ► 48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