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胡伯衡兼呈叔父元理元美二首
陽鳥尚謀食,候蟲猶念衣。
口體見驅迫,使我遠別離。
歷歷路半千,迢迢江兩涯。
悠悠去鄉邑,往往見縶縻。
年衰酒況惡,引飲不滿卮。
形影相嘅惜,恐爲時所悲。
弁山非故山,愴然寄幽期。
餘生苟木隕,猶及爾東歸。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陽鳥:指候鳥,因候鳥隨季節變化,如同太陽運行,故稱陽鳥。
- 候蟲:指隨季節變化,鳴聲不同的昆蟲。
- 口體:指生活所需,即食物和衣物。
- 迢迢:形容路途遙遠。
- 縶縻:束縛,限制。
- 卮:古代的一種酒器。
- 嘅惜:感慨,惋惜。
- 弁山:此處指作者所在的山,非故鄉的山。
- 幽期:隱祕的約定或期望。
- 苟木隕:如果樹木凋零,比喻如果自己生命結束。
翻譯
候鳥尚且爲食物謀劃,季節蟲兒也還惦記着衣裳。 生活的需求迫使我離開,讓我與你遠別離。 路途清晰卻有千里之遙,江水兩岸相隔迢迢。 離鄉背井,常常感到束縛。 年歲已高,飲酒也不如從前,舉杯難滿。 形影相弔,感慨萬分,恐怕被時代所遺忘。 弁山雖非故鄉的山,卻在此寄託了我的期望。 若餘生如樹木凋零,還希望能與你一同東歸。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作者因生活所迫而遠離家鄉的無奈與感慨。詩中,「陽鳥」與「候蟲」作爲自然界的生物,尚且有其生存的追求,而人亦如此,爲了生計不得不離開親人和故土。詩中的「迢迢江兩涯」和「往往見縶縻」描繪了旅途的艱辛和離鄉的束縛感。末句「餘生苟木隕,猶及爾東歸」則透露出作者對未來的希冀,即使生命將盡,也希望能夠回到故鄉,與親友團聚。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抒發了對家鄉和親人的深深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