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錢唐七月廿三日事

兒童十日報日鬥,前後妖蟆生燧光。 瓠子勢方吞鮓甕,蘄州血已到錢唐。 火鰍東掣千尋鎖,鐵馬西馳半段槍。 紫微老人迷醉眼,綵紅猶掛米鹽商。 麋鹿臺前春似海,鴛鴦湖上水如湯。 兇人不有三危竄,義士能無六郡良。 謾說子儀驚賊膽,已聞□□在戎行。 東門猛虎窮投井,尚倚九城鬆檜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日鬥:指日食。
  • 妖蟆:傳說中的怪物,這裏比喻日食時的陰影。
  • 燧光:火光,這裏指日食時的景象。
  • 瓠子:一種植物,這裏可能指地名。
  • 鮓甕:古代盛魚醬的陶器。
  • 蘄州:地名,今湖北省蘄春縣。
  • 錢唐:即錢塘,今杭州。
  • 火鰍:傳說中的水中怪物,比喻戰亂。
  • 千尋鎖:形容鎖鏈極長。
  • 鐵馬:戰馬。
  • 半段槍:形容槍桿斷裂,戰事慘烈。
  • 紫微:星名,這裏指高官。
  • 綵紅:彩色的旗幟。
  • 米鹽商:指商人。
  • 麋鹿臺:地名,可能指宮廷或貴族的狩獵場所。
  • 春似海:形容春光燦爛。
  • 鴛鴦湖:地名,可能指風景秀麗的地方。
  • 水如湯:形容水熱。
  • 三危:古代傳說中的山名,比喻險惡之地。
  • 六郡良:指忠誠的士兵。
  • 子儀:唐代名將郭子儀。
  • 驚賊膽:使敵人害怕。
  • 在戎行:在軍隊中。
  • 東門猛虎:比喻兇猛的敵人。
  • 窮投井:比喻陷入絕境。
  • 九城:指城池衆多。
  • 鬆檜長:松樹和檜樹,比喻國家的棟樑。

翻譯

兒童們十天前報告日食,前後出現了妖蟆和燧光。 瓠子地的形勢正威脅着鮓甕,蘄州的血已經流到了錢塘。 火鰍在東邊拉扯着千尋長的鎖鏈,鐵馬在西邊奔馳,槍桿已斷。 紫微星下的老人眼神迷離,彩旗還掛在商人的米鹽上。 麋鹿臺前的春光燦爛如海,鴛鴦湖上的水熱如湯。 兇惡之人不逃往三危之地,義士們怎能沒有六郡的忠誠士兵。 別說子儀能讓賊膽戰心驚,已經聽說有人在軍隊中。 東門的猛虎陷入絕境,尚且依賴着九城的鬆檜長存。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戰亂時期的混亂景象,通過日食、戰亂、地名的變化等象徵手法,表達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和對忠誠義士的讚揚。詩中「火鰍東掣千尋鎖,鐵馬西馳半段槍」形象地描繪了戰事的慘烈,而「紫微老人迷醉眼,綵紅猶掛米鹽商」則諷刺了高官的昏庸和商人的無知。最後,「東門猛虎窮投井,尚倚九城鬆檜長」則寄寓了對國家未來的希望和對忠誠之士的期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充滿了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關切。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