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曹教諭見寄

· 黃玠
涼風發秋夕,落木振疏陰。 相思在咫尺,兩契同一心。 徽弦不下指,寧我有遺音。 梧桐生下澤,幾時成鳳林。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曹教諭: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教諭是古代學官名。
  • 黃玠:元代詩人,字伯成,慈溪(今屬浙江)人,著有《弁山小隱吟錄》二卷。
  • 涼風:涼爽的風。
  • 秋夕:秋天的夜晚。
  • 落木:落葉。
  • 振疏陰:使稀疏的樹蔭搖動。
  • 相思:思念之情。
  • 咫尺:形容距離很近。
  • 兩契同一心:兩人心意相合。
  • 徽弦:琴絃的美稱。
  • 不下指:不彈奏。
  • 寧我:難道我。
  • 遺音:指未彈奏的琴音。
  • 梧桐:樹名,傳說鳳凰非梧桐不棲。
  • 生下澤:生長在低溼之地。
  • 幾時:何時。
  • 成鳳林:成爲鳳凰棲息的樹林。

翻譯

秋夜涼風起,落葉搖動着稀疏的樹蔭。 思念之情近在咫尺,你我心意相通如一。 琴絃雖未彈奏,難道就沒有遺留的音韻? 梧桐樹生長在低溼之地,何時才能成爲鳳凰棲息的樹林?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秋夜的涼風和落葉,表達了詩人對友人的深切思念和心意相通的情感。詩中「相思在咫尺,兩契同一心」直接抒發了詩人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而「徽弦不下指,寧我有遺音」則巧妙地以琴音爲喻,暗示了即使不通過言語或行動,兩人的心靈依然能夠相通。結尾的「梧桐生下澤,幾時成鳳林」則寄託了詩人對未來美好願景的期待,希望兩人的友情能夠如同鳳凰棲息的樹林一樣,最終達到高貴的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友情的珍視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

黃玠

元慶元定海人,字伯成,號弁山小隱。黃震曾孫。幼勵志操,不隨世俗,躬行力踐,以聖賢自期。隱居教授,孝養雙親。晚年樂吳興山水,卜居弁山。卒年八十。有《弁山集》、《知非稿》等。 ► 379篇诗文

黃玠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