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鐃歌鼓吹曲十三篇其一聖徵啓

江爲障,湖爲池,兩虎赫赫奸天威。天兵東下,跨池與障平如砥。 兵十萬,威武宣。紅帕錦股偃草前,暇以歲月喘以延。 收殘丁,嬰孤城,穿城炮機若流星。小虎粉首,大虎摧爪翳兩睛。 齊雲火天,骨肉焦冥,天子好生,一雞一犬不汝兵。 糧盡矢竭,開關輸平。羣臣魚貫歸大明。大明帝,義之斷,仁之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鐃歌鼓吹曲:古代軍樂的一種,用於激勵士氣。
  • 聖徵啓:聖明的徵兆開始顯現。
  • 江爲障,湖爲池:比喻江河湖泊成爲防禦的屏障和護城河。
  • 兩虎:比喻兩個強大的敵人或對手。
  • 赫赫:形容威風凜凜,聲勢浩大。
  • 奸天威:違背天命,反抗天子的權威。
  • 天兵:指天子的軍隊,即朝廷的軍隊。
  • :平坦的石頭,這裏比喻平坦。
  • 紅帕錦股:指士兵的服飾,紅帕指頭巾,錦股指華麗的褲子。
  • 偃草前:像草一樣倒伏,形容士兵的陣勢。
  • 暇以歲月喘以延:利用時間喘息,拖延時間。
  • 收殘丁:收攏殘餘的士兵。
  • 嬰孤城:圍繞孤城。
  • 穿城炮機若流星:城中的炮火如同流星一般。
  • 小虎粉首,大虎摧爪翳兩睛:小虎指的是年輕的將領,大虎指的是老將,粉首和摧爪形容他們的慘狀。
  • 齊雲火天:形容火勢猛烈,如同雲一樣覆蓋天空。
  • 焦冥:燒焦,形容慘烈的戰場。
  • 不汝兵:不傷害你們。
  • 開關輸平:打開城門投降,表示和平。
  • 魚貫:一個接一個,形容有序。
  • 大明帝:指明朝的皇帝。
  • 義之斷,仁之成:正義得以實現,仁德得以完成。

翻譯

江河湖泊成爲了防禦的屏障和護城河,兩股強大的敵人威風凜凜地反抗天子的權威。天子的軍隊向東進發,跨越這些屏障和護城河,將其夷爲平地。

十萬天兵,威武之師,他們的紅頭巾和錦緞褲子在戰場上如同倒伏的草一樣排列。他們利用時間喘息,拖延戰鬥。

收攏殘餘的士兵,圍繞孤城,城中的炮火如同流星一般劃過。年輕的將領和小兵們慘遭殺害,老將們也失去了戰鬥力。

火勢猛烈,如同雲一樣覆蓋天空,戰場上的慘狀令人不忍直視。天子有好生之德,即使是雞犬也不忍傷害。

糧食耗盡,箭矢用完,城門打開,投降以求和平。羣臣有序地歸順大明皇帝。大明皇帝以正義和仁德完成了他的使命。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明朝軍隊平定叛亂的壯麗場面,展現了天子軍隊的威武和正義。通過對比敵我雙方的慘烈戰鬥和最終的和平歸順,強調了天子的仁德和正義的勝利。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生動的比喻,如「江爲障,湖爲池」、「穿城炮機若流星」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整首詩氣勢磅礴,語言凝練,表達了作者對天子正義之戰的讚頌和對和平的嚮往。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