磔鴆

蘄州鬼,鬼來惡,蘄州鴆,鴆何兇。聲如萬腰鼓,百鳥不敢鳴。 委地一片羽,百草不敢生。如何崇家柵養相誇矜。 司隸忽上奏,焚滅不留形。秋官司天法,殺物自有刑。 嘖嘖驅我嫉,鳻鳻勸我耕。天何生爾毒,毒作人中兵。 我願天悔禍,仁鳳下虞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磔(zhé):古代的一種酷刑,把肢體分裂。
  • 鴆(zhèn):傳說中的一種有毒的鳥,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
  • 蘄(qí)州:地名,今湖北省蘄春縣一帶。
  • 腰鼓:一種打擊樂器,形狀像腰,故名。
  • 司隸:古代官名,負責監察。
  • 秋官:古代官名,掌管刑法。
  • 鳻鳻(fān fān):鳥鳴聲,這裏指勸耕的聲音。
  • 悔禍:後悔造成的禍害。
  • 虞廷:古代傳說中的虞舜的朝廷,這裏指理想中的仁政時代。

翻譯

蘄州的鬼,鬼來時兇惡,蘄州的鴆,爲何如此兇猛。它的叫聲如同萬鼓齊鳴,使得百鳥都不敢鳴叫。它的羽毛落在地上,百草都不敢生長。爲何還有人誇耀養這種危險的鳥。

當監察官上奏此事,它們被焚燒燬滅,不留任何形跡。掌管刑法的官員執行天法,殺戮有害之物自有其刑罰。那嘖嘖的鳥鳴聲驅使我嫉惡如仇,而鳻鳻的鳥鳴聲則勸我勤於耕作。

天爲何生出你這般毒物,你的毒性如同人間兵器。我願天能後悔所造成的禍害,讓仁慈的風從虞舜的朝廷吹下。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繪蘄州鴆的兇猛和毒性,以及人們對它的態度,反映了作者對惡勢力的憎惡和對仁政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誇張和對比的手法,如將鴆的叫聲比作萬鼓齊鳴,其羽毛落地則百草不生,形象生動地表現了鴆的可怕。後文則通過司隸和秋官的行動,表達了正義必將戰勝邪惡的信念。最後,作者表達了對天降仁政的深切期望,體現了其對社會正義和道德秩序的追求。

楊維楨

楊維楨

元明間浙江山陰人,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進士。授天台縣尹,累擢江西儒學提舉。因兵亂,未就任,避居富春山,遷杭州。張士誠累招不赴。以忤元達識丞相,再遷居松江。東南才俊之士登門拜訪者,殆無虛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師,旋乞歸,抵家即卒。維楨詩名擅一時,號鐵崖體。善吹鐵笛,自稱鐵笛道人。有《東維子集》、《鐵崖先生古樂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