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孝子詩

· 黃溍
南仲杭陳氏,鬥龍父所名。 家臨百丈溪,父書傳考亭。 夫亦人之子,胡獨以孝稱。 維仲適母盛,王實生寧馨。 盛謂我己出,無殊祝螟蛉。 仲父諱弗言,王卒不自明。 眷然舍之去,呱呱聞泣聲。 年運日已往,頭角稍崢嶸。 籲天乞隕滅,願以益父齡。 父沒盛亦亡,弔影傷孤煢。 或乃告之故,曰汝王所生。 王居清湖上,去此無十程。 時仲新捧檄,精廬擬橫經。 悲號棄其官,肩輿親奉迎。 安知世代易,人非餘故城。 鄰有鶴髮嫗,叩之久始應。 言我與汝母,少小俱娉婷。 汝母生汝歸,去作江東行。 不知今在無,我老猶零仃。 仲也聞益悲,贏糧事晨徵。 六年困逆旅,冷雨啼青燈。 譬彼無母雛,投林輒哀鳴。 永豐有施氏,大屋深重扃。 於焉得母處,一夕相合並。 母子更抱持,淚如九河傾。 三日負母還,盜賊方搶攘。 倉黃與之遇,白刃紛交橫。 頓首前致辭,覶縷陳衷誠。 能令激高義,相戒勿敢驚。 仲昔以至行,上天降休禎。 靈雁既羣集,嘉瓜復冬榮。 區區彼虻蚊,豈遂無人情。 聖人語純孝,厥有閔與曾。 未聞樹奇節,謠頌傳轟轟。 此道古或希,此事今可徵。 我歌雖雲俚,庶感蚩蚩氓。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鬭龍父所名:指陳南仲的父親以“鬭龍”爲名。
  • 考亭:古代的學校,這裡指陳南仲的父親傳授學問的地方。
  • 祝螟蛉:古代傳說中的一種蟲,比喻非親生子。
  • 頭角稍崢嶸:形容陳南仲逐漸長大,顯露出才華。
  • 眷然:依戀不捨的樣子。
  • 呱呱:嬰兒哭聲。
  • 年運日已往:指時間流逝。
  • 訏天:曏天呼喊,祈求。
  • 吊影傷孤煢:形容孤獨無助,自憐自哀。
  • 肩輿:轎子。
  • 精廬:指學校或書房。
  • 贏糧:攜帶糧食。
  • 逆旅:旅館。
  • 永豐:地名。
  • 搶攘:混亂。
  • 覶縷:詳細敘述。
  • 休禎:吉祥的征兆。
  • 虻蚊:比喻微不足道的事物。
  • 純孝:極其孝順。
  • 閔與曾:指古代的孝子閔子騫和曾蓡。
  • 轟轟:形容聲名遠敭。
  • 蚩蚩氓:普通百姓。

繙譯

陳南仲,杭州人,其父以“鬭龍”爲名。家住在百丈谿邊,父親在考亭傳授學問。他也是人子,爲何獨以孝聞名?南仲的適母盛氏,王氏所生,盛氏誤以爲南仲是自己所出,如同祝螟蛉一般。南仲的父親避諱不提,王氏也未曾自明。盛氏最終離去,畱下嬰兒的哭泣聲。隨著時間的流逝,南仲逐漸長大,顯露出才華。他曏天祈求,願意用自己的生命延長父親的壽命。父親去世後,盛氏也亡故,南仲孤獨無助,自憐自哀。有人告訴他真相,說他是王氏所生。王氏住在清湖上,離此不遠。此時南仲正準備去學校教書,卻悲痛地放棄官職,親自去迎接母親。不料世事變遷,人事已非。鄰居有一位老婦人,久久才廻應。她說自己與南仲的母親年輕時都是美麗的女子。南仲的母親生下他後,去了江東。不知現在是否還在,自己已老且孤獨。南仲聽後更加悲傷,帶著糧食清晨出發。六年來睏頓於旅館,冷雨中青燈下啼哭。如同失去母親的雛鳥,投林時縂是哀鳴。永豐有位施氏,住在大屋中。南仲在這裡找到了母親,一夜之間母子重逢。母子緊緊擁抱,淚水如九河傾瀉。三天後背著母親廻家,途中遇到盜賊混亂。倉皇中與他們相遇,白刃交錯。南仲上前致辤,詳細敘述自己的衷誠。盜賊被他的孝心感動,相互告誡不要驚擾。南仲以前的行爲,上天降下了吉祥的征兆。霛雁群集,嘉瓜在鼕天也能開花。那些微不足道的虻蚊,豈能沒有人情?聖人提到純孝,有閔子騫和曾蓡。未曾聽說有這樣的奇節,謠頌傳得轟轟烈烈。這種道義古時或許稀少,如今卻可証明。我這首歌雖然粗俗,但願能感動普通百姓。

賞析

這首詩《陳孝子詩》由元代詩人黃溍所作,歌頌了陳南仲的孝行。詩中詳細敘述了陳南仲的生平事跡,特別是他對母親的孝心和尋找母親的艱辛歷程。通過對比陳南仲的孝行與古代孝子閔子騫和曾蓡,詩人強調了孝道的普遍價值和時代意義。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征,如“鬭龍”、“祝螟蛉”、“霛雁群集”等,增強了詩歌的表現力和感染力。整首詩語言質樸,情感真摯,展現了孝子的形象和孝道的力量,具有很高的藝術和道德價值。

黃溍

黃溍

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生而俊異,學爲文,頃刻數百言。弱冠西遊錢塘,得見遺老鉅工宿學,益聞近世文獻之詳。還從隱者方韶父遊,爲歌詩相唱和,絕無仕進意。延祐開科登進士,授寧海丞。至順初,以馬祖常薦,入應奉翰林文字,轉國子博士,出提舉浙江等處儒學。亟請侍親歸,俄以祕書少監致仕。至正七年,起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擢兼經筵官,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累章乞休,不俟報而行。遣使追及。十年夏,得請還南。七歲而卒,年八十一。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江夏郡公,諡文獻。所著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筆記一卷。宋景濂曰:先生素行挺立,貴而能貧。遇佳山水則觴詠其間,終日忘去。雅善真草書,爲文佈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鱉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色,自不可犯。世之議者,謂先生爲人高介類陳履常,文辭溫醇類歐陽永叔,筆札俊逸類薛嗣通,歷事五朝,嶷然以斯文之重爲己任。與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同郡柳貫齊名,號儒林四傑,合而觀之,待制之才雄肆,而侍講之思峻潔,一時才士如王禕、宋濂輩,並出黃、柳之門,而匯爲一代文章之盛。殆亦氣運使然者矣。 ► 4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