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劉遂初修撰周伯溫編修任大瞻經歷王繼志架閣西山行香次遂初韻

· 黃溍
仙馭賓天久,衣冠出此遊。 祗園金地古,汾水白雲秋。 謁拜陪諸彥,躋攀展寸眸。 始知山水窟,近在帝王州。 深岫藏青靄,平蕪映綠疇。 層臺臨太液,環海象瀛洲。 粵自遺弓劍,無從望黈旒。 明庭虛次舍,綵纜舊維舟。 陛戟盈千列,靈輿副九斿。 祠官偵伺謹,中使往來稠。 備禮兼今昔,求神遍顯幽。 琅函開貝葉,玉瓚薦黃流。 肸蠁人天合,輝光日月侔。 遙看陳羽衛,疑是問龍樓。 花雨繽紛落,香菸泱漭浮。 重關羅虎兕,簇仗擁螭虯。 去去簫聲遠,微微扇影收。 清都成夢境,塵劫等浮漚。 歸徑緣湖尾,殘陽掛樹頭。 舉杯相慰藉,分席暫淹留。 物色迓行轡,風寒襲敝裘。 回瞻天路永,坐感歲時周。 戀闕慚衰朽,非材墮謬悠。 詞休富鴻藻,珍贈若爲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仙馭賓天:指仙人駕馭神馬昇天。
  • 祗園:佛教聖地,指印度的祗園精舍。
  • 汾水:河流名,位於今山西省。
  • 寸眸:指眼睛,比喻視線。
  • 山水窟:指山水秀美之地。
  • 帝王州:指帝王居住的地方。
  • 青靄:青色的雲霧。
  • 綠疇:綠色的田野。
  • 太液:古代宮廷中的池名。
  • 瀛洲:神話中的仙島。
  • 粵自:自從。
  • 黈旒:古代帝王冠冕前的裝飾。
  • 明庭:明亮的庭院。
  • 綵纜:彩色的繩索。
  • 陛戟:宮殿前的戟。
  • 靈輿:靈車。
  • 九斿:九條飄帶,古代帝王的儀仗。
  • 祠官:負責祭祀的官員。
  • 中使:宮中的使者。
  • 琅函:精美的書函。
  • 貝葉:古代印度用來寫字的樹葉,此處指佛經。
  • 玉瓚:玉製的酒器。
  • 黃流:黃色的液體,指酒。
  • 肸蠁:古代祭祀時用的香。
  • 輝光日月侔:光輝如同日月。
  • 陳羽衛:陳列的儀仗隊。
  • 龍樓:帝王的宮殿。
  • 花雨:花瓣如雨般飄落。
  • 泱漭:瀰漫的樣子。
  • 虎兕:虎和犀牛,比喻勇猛的士兵。
  • 螭虯:古代傳說中的龍。
  • 清都:指天宮。
  • 塵劫:佛教中指塵世的劫難。
  • 浮漚:水泡,比喻短暫無常。
  • 迓行轡:迎接行人的馬車。
  • 敝裘:破舊的皮衣。
  • 歲時周:時間的流轉。

翻譯

仙人駕着神馬昇天已久,衣冠楚楚地來到這裏遊玩。古老的祗園是金色的聖地,汾水之上白雲飄浮,秋意盎然。我們跟隨諸位才俊,攀登高峯,展開視野。這才知道,山水秀美之地,其實就在帝王居住的地方。深山中藏着青色的雲霧,平原上綠色的田野映入眼簾。層層高臺俯瞰太液池,環海如同神話中的瀛洲。自從帝王遺失了弓劍,就無法再望見那冠冕前的裝飾。明亮的庭院中,空留着次舍,彩色的繩索曾是舊時的維繫。宮殿前排列着千列戟,靈車旁伴隨着九條飄帶的儀仗。負責祭祀的官員謹慎地觀察,宮中的使者往來頻繁。無論是古代還是現在,都以隆重的禮儀求神,遍尋顯赫與幽深之地。精美的書函中展開佛經,玉製的酒器中盛滿美酒。人與天的氣息相合,光輝如同日月。遠遠望去,陳列的儀仗隊,彷彿是在問候帝王的宮殿。花瓣如雨般繽紛落下,香菸瀰漫浮動。重重關卡中,勇猛的士兵如虎如犀,簇擁着儀仗隊,如同龍一般。簫聲漸漸遠去,扇影也慢慢收起。天宮成了夢境,塵世的劫難如同水泡般短暫無常。歸途沿着湖尾,殘陽掛在樹梢。舉杯相互慰藉,分席暫留片刻。物色迎接行人的馬車,風寒侵襲着破舊的皮衣。回首望去,天路漫長,坐下來感受時間的流轉。留戀宮闕,愧對衰朽,自知無才,陷入迷茫。不再追求華麗的辭藻,珍貴的贈品又該如何回報。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與友人一同遊覽西山的情景,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細膩描繪和對帝王宮廷的遙想,表達了作者對山水之美的讚歎以及對帝王生活的嚮往與留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和典故,如「仙馭賓天」、「祗園金地」、「汾水白雲」等,構建了一個既神祕又壯麗的意境。同時,通過對「明庭」、「綵纜」、「陛戟」等宮廷元素的描寫,展現了帝王生活的莊嚴與輝煌。最後,詩人的情感由嚮往轉爲自省,表達了對塵世無常的感慨和對自身境遇的反思。

黃溍

黃溍

溍字晉卿,婺州義烏人。生而俊異,學爲文,頃刻數百言。弱冠西遊錢塘,得見遺老鉅工宿學,益聞近世文獻之詳。還從隱者方韶父遊,爲歌詩相唱和,絕無仕進意。延祐開科登進士,授寧海丞。至順初,以馬祖常薦,入應奉翰林文字,轉國子博士,出提舉浙江等處儒學。亟請侍親歸,俄以祕書少監致仕。至正七年,起翰林直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擢兼經筵官,升侍講學士同知經筵事,累章乞休,不俟報而行。遣使追及。十年夏,得請還南。七歲而卒,年八十一。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追封江夏郡公,諡文獻。所著有《日損齋稿》三十三卷、筆記一卷。宋景濂曰:先生素行挺立,貴而能貧。遇佳山水則觴詠其間,終日忘去。雅善真草書,爲文佈置謹嚴,援據精切,俯仰雍容,不大聲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萬頃,魚鱉蛟龍,潛伏不動,而淵然之色,自不可犯。世之議者,謂先生爲人高介類陳履常,文辭溫醇類歐陽永叔,筆札俊逸類薛嗣通,歷事五朝,嶷然以斯文之重爲己任。與臨川虞集、豫章揭傒斯、同郡柳貫齊名,號儒林四傑,合而觀之,待制之才雄肆,而侍講之思峻潔,一時才士如王禕、宋濂輩,並出黃、柳之門,而匯爲一代文章之盛。殆亦氣運使然者矣。 ► 4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