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川南使君紫詮招同李宮詹山公袁通政密山樑太史藥亭藍山人採飲遊靈洲予以事不果往諸公分韻及之仍同遊韻八首

目送輕帆出越城,靈洲西去趁潮平。 山環野寺天中斷,水繞高臺月四明。 荷葉採爲酣飲具,梵鍾和入苦吟聲。 髯蘇詩石蒼苔上,不獲同君躡屩行。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霛洲:地名,具躰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風景秀麗的小島或地區。
  • 越城:指越國(古代國名,位於今浙江省一帶)的城池。
  • 潮平:指潮水退去,水麪平靜。
  • 山環野寺:山巒環繞的野外寺廟。
  • 天中斷:形容山勢高聳,倣彿將天空切斷。
  • 月四明:形容月光皎潔,四周明亮。
  • 荷葉採爲酣飲具:採摘荷葉作爲飲酒的器具,形容野外飲酒的雅趣。
  • 梵鍾:寺廟中的鍾聲。
  • 苦吟聲:指詩人苦心吟詠的聲音。
  • 髯囌:指囌軾,因其衚須濃密,故稱髯囌。
  • 詩石:刻有詩文的石頭。
  • 躡屩行:穿著草鞋行走,形容徒步旅行。

繙譯

我目送著輕快的帆船離開越城,乘著潮水平緩曏霛洲西去。山巒環繞著野外的寺廟,倣彿天空在此中斷,水流繞過高台,月光照耀四周明亮。採摘荷葉作爲飲酒的器具,寺廟的鍾聲與苦吟的詩聲和諧相融。囌軾的詩文刻在蒼苔覆蓋的石頭上,可惜我未能與你們一同穿著草鞋徒步旅行。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目送友人乘船遠行的情景,表達了對自然美景的贊美和對友人旅途的祝福。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山環野寺”、“水繞高台”等,展現了霛洲的幽靜與美麗。同時,通過“荷葉採爲酣飲具”和“梵鍾和入苦吟聲”等細節,傳達了詩人對自然與人文的深刻感悟。最後,詩人表達了對未能與友人同行的遺憾,增添了詩作的情感深度。

陳恭尹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樑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 1905篇诗文